(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为南阳发展明确了新定位、树立了新目标。请介绍一下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有哪些初步设想,着重从哪些方面破题)
王清平: 省委、省政府赋予南阳“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全市上下倍感振奋、欢欣鼓舞。统筹考虑南阳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特色优势,我们提出了“6333”奋斗目标,具体讲就是,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0万,把南阳建设成产业兴旺、经济强劲、水清民富、宜居宜业的副中心城市。
实现上述目标,应围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合作开放先行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内高品质生活旅游目的地等7个功能定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前瞻30年、谋划15年、做实近5年”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统筹产业布局、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科学编制《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打造电子信息、生物产业、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现代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5G应用、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打造现代中医药优势产业走廊。推动文化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国文旅康养之都。
三是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速南阳机场迁建升级,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加快推进唐河航运工程建设,构建通江达海的内河水运体系。全力争取合西高铁(合肥—信阳—南阳段)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郑西、焦唐、南邓、桐邓等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提升高速路网密度。统筹各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构建物流通道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枢纽经济新格局,推动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宛、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平台和载体支撑,在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大力推动技术高质量研发和成果高质量转化。深入实施“诸葛英才”计划,健全人才奖励补贴、薪酬待遇、医疗社保等政策机制,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南阳名匠”“豫宛大工匠”。
五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扛稳“保水质、护运行”政治责任,统筹丹江口库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优化产业、能源结构,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刚性目标。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六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深化京宛对口协作,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加快与信阳、驻马店协同发展,打造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推动开放载体集中布局、集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陆港,建强用好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零售进口试点城市“金字招牌”,培育跨境电商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卧龙综合保税区提质提速发展,开展贸易多元化试点。
七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四改一治”,重塑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坚持携河发展、两岸并举,打造白河生态经济带。推动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和水系连通。规划建设黄山遗址公园、“四圣”文化园等城市文化地标。提升文、教、体、卫、养老等基本服务功能供给水平,建设覆盖消防、燃气、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领域的生命线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市韧性。创新完善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