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芯片”如何打赢“卡脖子”翻身仗?作为粮食主产区,河南如何在新时期全力抓好粮食生产?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青听·两会》邀约到了一位“本土明星”,他就像一颗种子,扎根在麦田;他研发的小麦品种全国种植面积第一;2021年他成功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
记者:我省是全国小麦产量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四分之一。作为粮食主产区,河南如何在新时期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许为钢:第一个是全社会的认识。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对这个问题是给予充分的支持和肯定,就是我们一定要做好粮食生产。就像总书记说的,我们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
第二个方面就是科技支撑,必须用更好的技术来从事我们的农业科学研究,从事我们的农业生产。比如说品种选育让它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比如高通量的检测技术,不管是分子水平或者是表型水平,包括基因的编辑、基因的改造等等。这些新技术,我们要大力开展探索创新。
第三个方面就是生产,生产是个社会化过程,当然也是一个科学技术的过程。我们也看到,政府在这些方面最近十几年也下了大劲,比如土地流转的问题、规模化生产的问题、机械化普及的问题等等,再比如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问题,都在组织。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河南也要实现现代化,河南的现代化要看农业能不能现代化。所以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也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能保证粮食满足大家的需求。
记者:提到粮食,大家首先会想到种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围绕打造好农业“芯片”,我们取得了哪些技术攻关成果?
许为钢:种子是在农业中间的一个重要的要素,总书记说了,种子和耕地这两件事情要做好。建国以来,在主要农作物上,水稻、小麦这些优良品种在中国100%都是我们自己的品种,也就是做到了自立自强。当然,我们的社会经济还在发展,我们的需求可能还会增加,比如说对质量的要求、对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对绿色发展的要求,那么这些都要叠加到过去的高产优质上。因此,在有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品种选育上面,我们还需要下大劲、下大力,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在这几方面“卡脖子”。
记者:您刚刚多次提到技术创新,现在农业本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能给我们讲讲科技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变化吗?又对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许为钢:首先,必须要有产量的保证,所以中央今年提出来是要稳定1.3万亿斤,河南是1300亿斤。所以首先是数量上的保证,这是必须的;第二个是质量上我们要不断优化,20多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过去我们没有强筋小麦,没有弱筋小麦。大家肯定有这种感受,到面包房或超市,好一点的面包、蛋糕、饼干之类,实际上和国外以面包为主食的国家吃的面包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在参加有关的评审中间,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已经有一批面包小麦或者饼干小麦,可以与国外进口的小麦品种相媲美。我们说,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粮,说的就是产量问题,但是同时中国的小麦要满足中国人的胃,我们要让大家吃得舒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