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春管促增收让“中国碗”盛更多“南阳粮”


记者 任明

2022-03-16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惊蛰已过,万物复苏。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河南南阳各地抢抓农时,采取有效措施,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力争实现夏粮丰产丰收,让“中国碗”盛更多“南阳粮”。

近日,在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的麦田里,春风阵阵,绿浪翻滚,“吃饱喝足”的麦苗青翠茁壮,一片生机勃勃。红泥湾镇新泉村村民郭立超种了14.5亩地,这两天气温较高,部分麦田出现缺水情况,以前种地浇水是个大难题,费时费力,效率也很低,现在浇水只需要推上电闸,几乎不需要体力劳动。郭立超说:“每六十亩打一口机井,井配套设施也配套了,以前我们一亩地小麦亩产800斤左右,今年预计亩产能达到1200斤到1300斤。”

除了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春耕生产、田间管理的繁忙期,“高科技”“智能化”已成为南阳种粮大户和广大农民的好帮手。唐河县城郊乡种粮大户乔振群种植的1600多亩优质弱筋小麦个体长势不均,为保证小麦稳产增收,农业植保专家正在看墒情、查苗情,合理优质开展飞防作业。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满载农药的植保无人机缓缓起飞,将药物均匀地喷洒在小麦叶面上,减少了人工作业时间和成本,喷洒也更加均匀。乔振群说:“现在我的小麦进入了返青拔节期,我利用了无人机飞防团队往小麦田里喷洒有防虫、防病、防纹枯、增产里药物,为今年的小麦增产打下了坚定基础。”

在宛城区高庙镇种粮大户徐学柱流转的的6800多亩农田内,无人机、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等“硬核”高科技设备全“上阵”,以机械化武装现代农业,让农民有钱赚,也提升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徐学柱说:“使用现代化机械,大型喷灌机浇水、无人机打药,节省人工成本,我们这6000多亩地总共不到10个人就可以全部操作,并且亩产比平常群众增产15%到20%,总产值今年夏收应该达到800多万。”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在小麦陆续返青、起身、拔节的关键时期,南阳各地农技专家奔波在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技术服务,指导农民落实科学管理,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修路、打井、搭桥改造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农综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等项目,建设农情气象监测站对空气水量、雨量、土壤温度、湿度等做精准分析,为项目区农业生产适时提供技术服务。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把“望天收”变成了“吨粮田”。宛城区高庙镇副镇长杨庆宇说:“高庙镇目前已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立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对项目区内的田、水、路、林、渠、电进行统一规划,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项目区实现了“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经营机制先进、优质高产高效”的标准。”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端稳饭碗,国富民强。2022年,南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新建高标准农田63.4万亩,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40亿斤以上。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南阳正用心耕耘脚下这片沃土,建良田、育良种、用良方,挥洒汗水,奋发有为,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南阳市内乡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宇说:“下步,我们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6.7万亩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项目,让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做到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增收。”

南阳台记者:陈曦、王雅博、见习记者:郑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