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百家言”:虚假“种草”亟须监管“除草”


记者 任明

2022-04-19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跟着“种草笔记”买买买,到手后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按照旅游博主推荐,满怀憧憬前往被“种草”的远方,结果却遭遇强烈的“卖家秀”和“买家秀”对比……虚假“种草”行为不光误导人们的消费决策,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透支了“种草”经济的信任根基。近期,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种草”行为的监管,网络平台也频频出手治理自身内容问题,专家们则呼吁完善相关法律。

“种草”是时下许多年轻人爱用的网络流行用语,其意思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分享好物,让他人喜欢并购买这种产品的过程。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购物前,82.6%的受访者会搜索相关“种草”推荐。由此也产生出了职业“草民”,经过他们炮制出来的“用户体验”,编造出来的商品质量“好评”,营销出的“网红”商品,往往存在名不副实、水分大的问题,“种草笔记”分享成了一种变相的虚假广告。对此,有关部门应与相关网络平台通力合作,拔除“种草”行为中的“杂草”,防止“种草”念歪经、走歪路。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网购平台雇人“种草”,在网上进行所谓“好物分享”,某种程度上等于聘用评论师进行虚假评论,涉嫌虚假宣传,违反了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相关部门应依法出台具体的监管细则,对“种草”行为予以约束和规范,厘清相关平台、主播、博主等各类主体的法律责任,加强网络巡查,严打虚假“种草”。

网络平台要主动担负起规范“种草”行为的责任,针对种“杂草”乱象,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上线各类“种草”内容、主播和博主的资格资质审核,完善事前准入、事中动态引导等机制,通过技术措施提高鉴别“杂草”的能力并及时发现拔除,同时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对种“杂草”的主播、博主等当事人进行调查处理。

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前,要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不要受个别主播或博主“三寸不烂之舌”的诱惑,冲动消费。如果发现自己因虚假宣传受骗上当,要注意保存证据,向相关部门举报并配合查处,从而让“种草”中的“杂草”无所遁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