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杂交小麦试验田:承载粮食丰产的希望


记者 任明

2022-06-03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三夏大忙时节,烈日炎炎,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试验田里,五六个村民支起小板凳坐在田垄上,正用剪刀收取麦穗。

当下的中原大地,小麦机收率高达99%,这块麦田为啥还用最传统的方式收割?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麦田。这块地是基地二系杂交小麦核心试验区,每一垄小麦都是一类种质资源,机播机收会造成材料交叉混杂,只能手工点播和收获。

2017年,邓州市政府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手建设全国首个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国家杂交小麦项目(邓州)产业化基地。从那时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赵昌平每年麦收时都要和同事待在邓州,观察记录杂交小麦的性状表现。

田垄旁,麦穗码得整整齐齐,每个麦穗上还套着一个半透明的长方形袋子,上面有明确的标号。赵昌平解释,杂交小麦就是把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优点聚合而成的杂交组合,看看它们的后代是否同时具有母本和父本的优点。

杂交小麦被公认为杂交界的珠穆朗玛峰,难度大、周期长,从选育不育系和恢复系材料到品种审定至少需要10年。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叶志杰坦言,种子杂交化是必然趋势,玉米、水稻、油菜、蔬菜和水果都已经实现杂交。现在小麦单产已经碰到“天花板”,采用常规育种方式很难实现突破,选育高产材料杂交被认为是未来提高小麦产量的首选途径。

目前基地已繁育出京麦179、京麦183、京麦22等杂交小麦换代新品种,亩制种产量达300公斤以上,在我国北部冬麦区大面积种植亩产已突破1400斤。

高水肥条件下能生长,土壤贫瘠环境也能克服。“环渤海地区有2000万亩盐碱地,我们培育的京麦21在山东东营、滨州等地种植,亩产可达1000斤,增产幅度在三成以上。”叶志杰感慨,未来高寒地区、沙漠和戈壁滩也有望出现小麦的身影。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材料是解开“芯片”秘密的钥匙。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殷殷嘱托: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600公里外,杂交水稻试验田里,育种专家接力禾下乘凉梦。金黄麦田里,赵昌平团队队员们摩挲着沉甸甸的麦穗,有一种看着孩子出生、学步、长高、长大的感觉。

中原熟,天下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