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 南阳广播电视台在央视平台发稿硕果累累


记者 牛冉

2022-10-08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今年“十一”期间,南阳广播电视台在央视平台发稿硕果累累,围绕淮河流域人水和谐、秋收、假日游等方面的内容,先后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报纸摘要》、《朝闻天下》等重点栏目播出稿件10条,其中 《小杂粮 大丰收》在《新闻报纸摘要》综合头条播发。

《南阳卧龙区:小杂粮 大丰收》

近日,南阳市卧龙区的小米进入了成熟期,农民们趁着晴天收割,机器轰鸣的穿梭在田间。

在卧龙区陆营镇的谷子田里,一台大型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往返穿梭收割谷子,村民们在一旁拢的拢,晒的晒,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大半个上午,陆营镇后田村种植大户肖驰三百亩小米便全部收割,直接带着秸秆在地里晾晒。

肖驰:“晒个两天三天,人家谷商就来看这个水分,如果水分能达到,那就来收来拉。收购价两块五,一亩地大概800斤,我估算了一下,也就是两千块钱,去掉一亩地的成本,每亩地赚个1500左右。”

近年来,陆营镇按照因地制宜、优质高效的原则,大力培育小杂粮产业,引进小谷子种植,先后聘请省、市农科院的谷子研究专家,帮助群众解决种植难题,并采取订单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技术等服务,保障农户稳定增收。

卧龙区陆营镇党委书记方文利:“全镇两千亩小谷子长势良好,喜获丰收,亩均产量达到800斤,今年仅小谷子一项,农业将增收近400万元。下一步,陆营镇将因地制宜,选准做强特色产业,助力各村争创产业兴旺星,扎实推进群众增收。”

【江河奔腾看中国】

奋力绘就新时代淮河安澜人水和谐新图景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党的十八大以来,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幸福河湖建设成效显著,淮河成为了一条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的幸福之河。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党的十八大以来,淮河流域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治理”,扎实推动淮河保护与治理高质量发展。在中游,总投资104亿元的怀洪新河灌区工程不久前开工建设,设计灌溉面积343万亩。在下游,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已经启动,设计行洪流量从现在的每秒2270立方米扩大到每秒7000立方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已开工建设36项,其中14项建设完成。如今,昔日水旱灾害频发的淮河,滋养着全国九分之一的人口、十分之一的耕地,贡献着全国六分之一的粮食产量。位于淮河之畔的安徽阜南是产粮大县,近年来,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彻底改变了过去易涝易旱的不利生产条件,今年,全县粮食产量将突破90万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河治理还更加注重人水和谐,千里淮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通过增强淮河水源涵养能力,全流域建立河长制、湖长制,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建设生态走廊,重塑水域岸线生态,打造美丽河湖。十年来已建成幸福河湖1000多个,淮河流域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淮河流域人水相亲、城水相融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新时代,新征程。淮河沿岸的人们将继续提升抗御自然灾害的水平,不断强化河湖管理,推动淮河流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绘就新时代淮河安澜、人水和谐新图景。

视频欣赏【江河奔腾看中国】淮河流域

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它连江河、至黄海,水网密布、资源丰富。

让我们沿河而行,一起感受安澜淮河、人水和谐的新图景。

【在希望的田野上】油料作物喜获丰收

河南是我国花生生产第一大省,面积近2000万亩。今年,当地依托河南农科院选育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和配套技术,在南阳、信阳等主产区示范推广,带动全省花生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记者来到河南新野采访时,这里的花生迎来了大丰收。

河南省新野县长生果花生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孙子杰:今年预计一亩产量能达到900多斤,按照前两年的价格,一亩地最少都收入3000多元。

河南省农科院院长 张新友:今年在天气严重干旱的情况下,通过推广高油酸品种,结合精准调控技术,在全省的豫南、豫东和豫北等夏直播花生产区,均创造了亩产45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高油酸花生因其含油量高、品质好,是我国花生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的重要方向。河南对示范区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量比普通花生田高出15%以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