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百家言”:法治为无人机“导航”


记者 杨峰

2023-03-01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近年来,随着价格越来越亲民,无人机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数量约83万架,年飞行小时数达到了千万量级,其中民用无人机占主导地位。在无人机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乱飞”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无人机“乱飞”危害多多,不仅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还可能对民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乃至公共安全产生危害。目前,《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等法律规范主要调整民用经营性无人机,对民用非经营性无人机而言,除部分地方出台了一些管理规定外,国家层面在管理体系上还有很大完善空间。针对无人机“乱飞”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管机制十分必要。

    为无人机装上“法治导航”,才能避免在灰色地带“乱飞”。相关部门应在广泛调研、充分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各地经验,尽快针对民用非经营性无人机制定管理规范,切实保障公共安全。比如,可参照机动车管理模式,建立无人机管理机制,提升无人机的准飞门槛,推行无人机一机一码标识,为飞手办理无人机“飞行证”。再比如,推行飞行线路报备制度,将无人机飞行的时间、区域、路线、高度等参数报备有关部门。此外,还应明确无人机飞行操作的负面清单,明确禁飞限飞的情形和范围,明确无人机“乱飞”行为的惩戒措施和法律责任。

    当然,在完善监管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精准发力,避免“一刀切”。毋庸讳言,无人机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对于新生事物而言,一方面要多些宽容,鼓励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完善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无人机飞行的规范性、安全性,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飞行,无人机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