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百家言”:让基本公共服务便捷可及


记者 杨峰

2024-07-29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基本公共服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老百姓的民生“心愿单”,就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施工图”。

近几年,“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在很多城市推广,“一点多用”的服务中心在许多社区落地。15分钟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标注居民获得感的直观刻度。

步行15分钟,1公里左右的范围里,市民不仅可以搞定买菜购物这些烟火之需,还找得到养老托育等保障机构,实实在在的便利在家门口触手可及,对社区居民来说也是一种近在咫尺的幸福。让公共服务可感可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折射出改革发展的温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怎么让老旧小区里的居民也能享有看书健身的公共空间?寸土寸金的商业区,主打公益普惠的便民服务怎么做?市民生活服务中心究竟需要嵌入怎样的功能与服务?

看似微小的民生诉求,往往牵涉的领域多、部门多,有很多细枝末节。如何让人们感受到公共服务就在你我身边,如何让便利生活触手可及,是公共服务改进和发力的方向。

为居民提供便利,关键在于关注居民需求。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所需所盼更加多样。这意味着,家门口不仅要有社区食堂、菜场超市、社区医院等满足基本生活保障的机构,还需要健身房、书吧等文体设施。

  照顾安顿好“一老一小”,也是为小家庭解决养老和育儿的后顾之忧,社区不妨因地制宜建设老年康护、幼儿托管、残障人士照护等服务设施,提供保洁、代购、配送、接送等服务。缺什么、补什么,公共服务越发精细,才能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在提供和完善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经营主体、社区居民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避免“建设轰轰烈烈,服务冷冷清清”的情况发生,一些地方在实践中探索“时间银行”模式,累计公益时长兑换社区服务,还有通过招标的方式,市场化选择更专业的服务机构……总之,结合居民的实际需要,服务便捷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各类便民设施、服务中心才会建得好也用得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