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高度,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化路径,以“林+”模式激活绿色动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时值初秋,在南召县国家储备林城北项目区的千亩梨园,迎来又一个丰收季。金黄饱满的秋月梨挂满枝头,数十名农户正穿梭林间进行采摘扫尾工作。这片曾经的荒山区,通过“林果药一体化”生态模式,如今已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绿色聚宝盆”。南召县森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国储林城北一基地负责人 靳圭轩:“我们基地利用林下种植,种植水果两百余亩,其中有杏、梨、冬桃、石榴、猕猴桃,目前,早桃树采摘完毕,现在秋月梨已采摘两万余斤,已销售完毕,供不应求,同时,我们通过统一技术标准,有机施肥和节水灌溉,既保障了果实品质又提升了林地综合利用效率。”
梨产业只是南召“林+N”生态链条的一环。国储林项目以“林+N”生态模式点绿成金,创新推行“林下套种”,规模化发展梨、中药材等产业,带动千余农户增收。更通过“林果药一体化”“林养游一体化”实现多元经营,形成“树上结果、林下种药、地里产菇、林中旅游”的立体循环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高质量路径。
在该县崔庄镇马良村,一座占地300多亩的现代化香菇产业园蔚为壮观。由南召县梦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建设的全市首条智能化富硒香菇生产线,年产能突破两千万袋,优质产品远销韩国等地,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绿色引擎”。南召县梦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技术负责人 周国敏:“我们充分利用全县百万亩蚕坡资源,将林业抚育剩余的枝梢材料“变废为宝”,转化为袋料香菇的生产原材料。这不仅高效处理了林业的废弃物,更延伸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让青山真正变成“金山”。”
南召县以国家储备林项目为重要引擎,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林+N”生态发展模式,成功将食用菌规模从不足100万袋跃升至3000万袋,带动菇农户均增收超1.1万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建成生态林地24.8万亩,实现利税近2亿元,打造出全国最大的玉兰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集中流转林地1.6万亩,种植玉兰等苗木176万株,林下套种中药材6000多亩,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呈现出“国家得林木、社会得生态、群众得实惠”的多赢格局。南召县森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范龙武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提质增效与融合发展两个核心,推动国储林建设高质高效发展。依托我们全国最大的玉兰基地,打造玉兰花开生态旅游IP,真正让绿水青山的生态溢价持续转化为百姓的经济收益。”
南阳台 南召台 王璐 刘岩 耿丛阳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