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地了解最新南阳
提起西峡,大家都知道那里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也是南阳人盛夏时节避暑的圣地,但提起黄石庵林场,估计大多数的观众都会觉得陌生,它是我市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西峡的老界岭、龙潭沟、五道幢等著名的景区都在它的管辖范围之内。近年来,黄石庵林场管理局依托丰富的资源,在大山深处写就了一曲科技创新的“创富经”。
每年的深秋,位于西峡的黄石庵林区一改夏天的碧绿苍翠,披上了彩色的外衣。在令人陶醉的秋色里,有一抹红显得格外的耀眼。
今年67岁的王大转是西峡县太平镇桦树盘村一家农家乐的老板,每年的秋天她会格外忙碌,除了招呼客人,她一有空就要抓紧时间采摘已经成熟的山茱萸。
西峡县太平镇桦树盘村村民 王大转:我种了600多棵山茱萸,全部嫁接了咱们黄石庵林场的优良品种,预计今年能够收入5万多块钱。
西峡山茱萸,不仅是药用的珍品,更是产业兴旺的代表。它从明清时期起就在这片土地上盛产,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得到了持续的发展。这个产业让千千万万和王大转一样的当地百姓尝到了甜蜜的果实,也为西峡县赢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殊荣。而王大转所说的优良品种是黄石庵林场的技术人员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培育出的新品种。
伏牛山濒危植物研究中心主任 王光明 :现在用的这三种是黄石庵林场和河南农大经过多年的在优势品种中选育出来的,报请国家申请的国家优良品种,分别是伏牛红丹、伏牛红硕、伏牛红宝 ,它们是果大核小肉厚出肉率高、多糖含量高、丰产型。
如何才能培育出果大肉厚药性好的山茱萸良种,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提升质量,是黄石庵林场技术人员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科研方向,经过不断地摸索,他们总结出了一套有效提高嫁接成活率的方法。
伏牛山濒危植物研究中心主任 王光明:主要是山茱萸它是丹型果,嫁接管理很重要,嫁接完一星期就需要去管理,因为树大高枝繁稠,招呼不好就容易把枝条沁死,这时候就需要放水。今年咱们采用济源的师傅提出来的叫环树型放水,这个环树型放水和以前的方式比较起来,放水的面积大,出水率等于是放出来的水多,不容易沁死。再一个今年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用报纸或是其他之类包裹住嫁接枝,裹住砧木防鸟、防太阳晒,因为它发芽以后那个芽很弱,比方说我们种的小菜,那个菜很弱,太阳一晒就晒枯萎了,用报纸环抱住它以后可以不让太阳直射,防止灼伤,维护的前期就是过去看看有没有鸟把报纸啄坏了,再一个是看水有没有沁到枝条,咱们后来就采取薄膜包住枝条以后害怕那个水出来以后蒙住它沁住它,就用牙签呀或者是小木棍呀给它留有间隙,让水放出来,等到水放完了以后,基本上发芽了以后它有萌生枝之需要把萌生枝打掉,让我们嫁接的枝条生长旺盛,不打掉的话它容易吸收养分 ,因为它是母枝上生长出来的枝条,它容易吸收,养分过多,造成咱们的嫁接枝没营养。
新的嫁接技术,破解了以前嫁接难、成活率不高的难题,突破了制约良种基地建设的技术瓶颈,为加快推进山茱萸良种基地建设和示范林推广奠定了基础。目前黄石庵林场在三岔、唐寺沟、三里壕、黑松沟、草湖峪等地设立了国家级良种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140亩,山茱萸良种的推广面积突破了5000亩,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除了山茱萸良种的培育,有一种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也在黄石庵林场科研人员的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
李性胜是黄石庵林场三里壕保护站的站长,2023年,在日常的护林工作外,他和同伴们承担了一项新的任务——在陡峭的石壁上种植曲茎石斛。
黄石庵林场三里壕保护站站长 李性胜:石斛,它一般都是长在石壁上,因为它这个他这个东西是水大了也不行,它离不开水,但是水气大了也不行,它还不需要这个太多的那个土壤之类的东西。它的根是气生根 ,它得与空气接触,要不说呢,好像是裸露根。利用那个湿度,利用空气湿度生长。
石斛,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材。曲茎石斛是伏牛山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药用价值高、价格昂贵。由于自身习性和人工采摘等多种因素影响,野生的曲茎石斛目前已濒危灭绝。
为了保护河南伏牛山区野生曲茎石斛种质基因资源和种群资源,从上世纪80年代起,黄石庵林场的科研人员就开始致力于人工培植曲茎石斛,目前在黄石庵林场的场部大院的组培室里,科研工作者们已经成功培育出了1300多瓶,约2.5万余株曲径石斛幼苗。
伏牛山濒危植物研究中心主任 王光明:先把种子放进培养液中,经过控温控湿,一年之后会长出小苗,之后可以分苗,经过三到四次分苗,就可以长成这样,你看这是它的气生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明年四月份就可也从培养液里取出来了进行下一步炼苗了。
曲径石斛从一颗种子长成幼苗需要在恒温恒湿的组培室里呆上三年,三年后这些石斛幼苗会从组培室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洗、晾、练过程,成功活下来的幼苗会被分别移植到到场部大院里的曲茎石斛仿生基地和三里壕林区的石壁上。
伏牛山濒危植物研究中心主任 王光明:曲茎石斛为啥叫曲茎哩,你看它这个上面一曲、两曲、三曲、四曲、五曲、六曲、七曲,你看就这么长一节它这个茎上有七道弯,所以叫曲茎,它跟别的石斛不一样,它最长只能长到7厘米左右,这是已经长好的可以采摘的,你看这是它的根,它扒在石头上。
曲茎石斛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不仅要温度适宜、背阴通风临近水源地,同时,空气湿度必须要达到70%左右,湿度太低会干枯、湿度太高会腐烂,阳光直射不行、没有光照更不行。经过多次对比和现场勘察,三里壕称为曲茎石斛野外栽培的最佳选择。
黄石庵林场三里壕保护站站长 李性胜:咱们三里壕这个林区位于林场部,那个靠下一点距离林场部15km。这个地方首先是海拔,咱那个地方海拔800多到900。它是个峡谷,峡谷有水,据说这个东西是太阳光是反照河流的光,另外,有这个阴坡这个石墙,它一般阴坡呢,阳坡还不中啊。这处这个光照啊,这个包括这个湿度啊,各方面都是比较合适的。并且在以前这里据说是野生石斛的生茎地,以前发现好像发现的还不少以前。
在三里壕曲茎石斛仿生基地,目前已经有1120平方米的野外岩壁,栽上了人工培育的曲茎石斛,再过三年,这些品质等同于野生的曲茎石斛就进入了收获期,产生的经济效益预计超千万元。而由黄石庵林场进行的河南珍稀濒危石斛属植物资源调查及形态学鉴别与栽培技术研究也荣获了南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组织编写的曲茎石斛2个技术规程纳入到了河南省地方标准并得到发布和实施。
从组织国家、省级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繁育、林木新品种选育等科研活动,到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气象水文资源等功能监测;从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到开展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自然保护科学发展。科技创新,已经称为黄石庵林场绿色发展的源动力。
南阳市黄石庵林场 副场长乔世锴:从科技人员应该现在是林场大约有1/3以上,我们大约210人,大约70多个科技人员,我们有副高两名,工程师10名,然后是助理工程师各方面在这一起大约现在都有个30多人,在这一块儿 科技整个发展中,逐步要把这块儿幅提升到更高的高度。“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决定未来”作为林场发展的主线和动力,把职工的这个凝聚心全部凝聚起来,通过科技的发展把大家积极性调动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石庵林场充分利用资源、技术优势,坚持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真正成为了 “两山”理论转化的实践者和见证者,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林农增收致富,把绿色生态资源持续转化为职工和林农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推动林场绿色发展和南阳林业生态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南阳台记者 刘锐 尹子
来源: 南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