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正当时——南阳市以绿色发展推动高水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走笔


记者 邢方圆

2021-12-21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古有京杭运河,今有南水北调。”
这条堪称世界奇迹的人工天河,从南阳淅川出发,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昼夜不息,一路奔流,水润北国,厥功至伟。
截至12月15日,这条人工天河累计调水442亿立方米,相当于调出10个太湖、3100个西湖的水量,惠及北方40多个城市,受益群众超过1.2亿人。这条人工河,不仅成了连接沿线亿万群众的“生命线”和幸福河,更成为新时代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条河,改变着北方,也深刻改变着南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确保一渠清水安全北送,是南阳的责任和使命,更是南阳的担当和荣光。“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南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以“眼里不揉沙子”的坚定态度,挥动绿色之笔,书写“绿色崛起、美丽富民”的新篇章。
守好一库碧水
这是南阳的政治担当
时光往前推至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阳视察时的殷殷嘱托犹在耳边:“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南阳不负重托。通水7年,中线水质持续保持Ⅱ类以上,各项环境指标更是达到最好水平,这得益于南阳完好的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身处渠首的淅川人更是感同身受。
7年前,清澈的丹江水从这里奔涌而出,为守好这一库碧水,淅川县淘汰落后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如今,经历过转型阵痛的淅川尝到绿色发展的甜头,大片的经济林、生态林,绿了荒山,富了乡亲。
种辣椒化肥农药用得多,会让丹江水氮磷超标。离渠首不远的九重镇张河村,曾靠种辣椒致富远近闻名,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张河村穿村而过,为了保证水质安全,他们放弃了种植中施用农药和化肥的辣椒产业,将6000亩岗坡地全部种植软籽石榴,开启了生态农业模式。
昔日荒坡摇身一变成了石榴林,不仅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起伏的山岗、优美的风景也带动了乡村采摘游,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办起了农家乐。
树能保持水土、花能观赏、果能卖钱,丰收的石榴,给村民们带来好收成。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兴奋地说:“我们发展软籽石榴产业,真是走对了路,如今乡亲们的日子,就像石榴籽一样甜。”
这是南阳水源区为避免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质、积极推广生物有机肥的一个典型。数据显示,淅川县累计推广施用生物有机肥20多万亩,减少农药施用量10万吨。
张河村由痛到甜的转型,正是南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的缩影。
为了守好这一库碧水,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我市把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当作头等大事来做,在水源区实施了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减污加绿,先后关停整治企业1100余家、关闭搬迁养殖场1500余家、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万多箱,否决、终止工业项目超过430个,同时开展3300亩石漠化试点治理,累计完成92条小流域治理,在汇水区和干渠沿线乡镇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厂76个。
全市建立保水质护运行八项长效机制,将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个浮标站建在环库区及河流入库口处,对库区及上游丹江河、老鹳河、淇河等入库河流水质的16项监测因子全天候实时监测监控,并与国家及受水区沿线省、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联网,为国家调水决策及豫、鄂、陕三省相关部门水污染联防联控、应急响应等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更有5支共2000余人的水上清漂和岸上护水队伍以及8286名保水质护运行“五员”巡查队员战斗在第一线……
与此同时,坚持植树造林筑牢生态屏障,7年来,全市造林361万亩,汇水区造林132万亩,环丹江口库区造林5.2万亩,汇水区森林覆盖率超过55%。建成丹江口库周生态隔离带53.33平方公里,完成天然林保护面积7739平方公里,实施了一批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等项目,我市丹江口库区及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如今,在丹江口水库2000余公里的库岸线上,绿林环绕,青山相伴,犹如玉带一般,成为核心水源区一道亮丽的生态净水屏障。
环境就是民生
这是南阳的不断探索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今年1月1日,《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省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完善我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更彰显了南阳践行“两山”理论的科学务实态度。
与此同时,我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行刑衔接工作机制,严肃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建立环境质量月排名通报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力度;实施生态环境责任考核机制,引导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绿色导向的政绩观。
如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我市创造性地开展“两山”擂台赛。一时间,各县(市、区)在绿色发展上,各显身手,奋勇争先。与之呼应的是,林业部门的“青山”擂台赛与水利部门的“绿水”擂台赛也相映生辉,共同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快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犹如一场自我革命。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南阳更是站在了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新起点,与信阳、驻马店协作互动,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更是给南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我市从“坚决”到“深入”,污染防治走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标准也随之提高。今年8月,我市实施污染防治十大专项行动,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状,誓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块“金字招牌”。
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这是倒逼转型攻坚、加快南阳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提高城市品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必然要求。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我市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做好“加、减”两篇文章,“加”就是要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减”就是要减掉“黑色”经济。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强化能源保障能力,深入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依法科学精准治污上下功夫。全力抓好大气污染防治,让天变得更蓝。加快推进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让水变得更清。着力提升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水平,让土壤变得更净。
在工业领域绿色改造中,飞龙汽车零部件、宛西制药、宛北水泥等10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淅减、西排、金冠等4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南阳新能源装机达到293.1万千瓦,其中光伏扶贫项目58.3万千瓦,带动8.4万户受益。
良好的生态,孕育出道地中药种植资源宝库。这里是全中国药材的主产区,南阳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5万亩,中药材种植年产值60亿元。以“八大宛药”为代表的道地名优药材30余种,产量占全国的20%以上,南阳成为全国著名的辛夷之乡、山茱萸之乡、艾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拥有以宛西制药、河南福森两家上市企业为代表的规模以上中药企业39家,获得GMP认证的中药企业13家,生态资源正成为各地富民强县的“助推器”。
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市在完成国储林新造林50万亩的同时,同步建成智慧林业系统,实现“实时可见、即时可判、全程可控、全程可溯”。依托山水林田湖草,全市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373万亩,国家和省有森林、湿地公园18个、面积103万亩。
我市还创新实施“全域党建+河长制”模式,凝聚各方治河力量,激发全域治水活力;在全省率先推出“塘长”制,“千村万塘”综合治理更成功入选全国29例基层治水经验。
我市大力发展花、药、果、菌“四特”经济,2020年共发展月季10万亩、玉兰24万亩、栀子5万亩、猕猴桃14.2万亩、山茱萸40万亩,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一。全市共认证有机产品204个、绿色食品14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4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达141万亩。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南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飞,逐渐成为现实。

厚植生态优势

这是南阳的诗和远方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是新时代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最形象的纲领。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南阳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南阳位于大陆东西方向的黄金分割点上,头枕伏牛,足蹬江汉,秦岭挡住了北方的沙尘与冷空气,而大巴山则隔离了南方的炎热与潮湿。加之位于中国最核心、最坚硬的“中央造山带”的陷落处,自然灾害相对较少,南阳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冷热适宜,降水适中,造就了南阳生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更使这里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伏牛山脉是一部研究大陆复合型造山带的地质教科书,众多地质遗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有性和国际对比意义。南阳河流众多,全市水域面积270万亩,径流量6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6.6亿立方米,其藏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绿水青山,生态自然,这是南阳绿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的南阳更是迎来崛起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之行,让南阳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前行动力更加充足,在国家大局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发展位势大幅提升,为南阳借势借力、跨越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将推动南阳成为区域发展新高地。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关乎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是一次深层次的“绿色革命”。绿色发展之于南阳,绝不单单是对局部污染的整治之路,绿色串起的是南阳坚持生态文明创新发展的光荣使命,承载着千万南阳人民对蓝天绿水的热切期盼。
坚持绿色崛起、美丽富民这条主线,锚定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加快高水平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这是市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更是民心所盼。当前,南阳已吹响了“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号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绿色转型,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南阳。
今日南阳,路径更加清晰,信心愈发坚定。
来源:南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