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短发女所长,可真厉害!”这是基层群众初次接触桐柏县黄岗镇民政所所长冯菊时最常发出的感慨。在他们眼中,冯菊声音洪亮,办事利落不拖沓,效率高得让人惊叹,一副“女汉子”的“泼辣”模样,甚至带着几分“不好惹”的气场。
然而,在在冯菊的同事和熟悉她的乡亲们心里,这份“厉害”藏着更动人的底色:是能第一时间发现群众困难的敏锐,是为落实政策奔波不停的执着,是把帮扶对象当作亲人牵挂的柔情。自2017年3月上任以来,冯菊用这份 “表里如一” 的干练与 “始终如一” 的负责,不仅成了让领导放心、让群众安心的“厉害角色”,更让民政所变成了群众心中最可靠的“娘家”。
精研业务,做服务群众的“先行者”
“我永远忘不了冯所长那句‘这事能办!’”老提起冯菊,老赵夫妇满是感激。当时,夫妻俩分别患有肝癌、肺癌,本已对生活失去希望,没想到冯菊只看了一眼诊断书,就精准指出两人病情符合低保申请条件。更让他们意外的是,冯菊还主动留意到女儿的情况,细致讲解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补助政策,连孩子上大学后的政策延续问题都一一说清, 把他们没弄明白的政策,直接送到了家门口。
这样的场景,在冯菊的办公室里几乎天天上演。可谁能想到,如今被群众称为 “政策通” 的她,几年前刚接触民政工作时,还是个十足的 “民政小白”。她的 “厉害”,不是天生的,而是靠不服输的韧劲 “钻” 出来的。
民政政策文件厚厚一摞,像难啃的 “硬骨头”,冯菊却偏要 “啃” 到底。午休时,别人闭目养神,她却埋首案头,逐字逐句地研读条文,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要点。时间一长,她的笔记本堆了二十多本,每一本都写满了政策解读与工作心得。她不仅自己“啃”政策,还不怕“丢面子”学经验。哪个兄弟乡镇民政工作做得好,她就主动联系,电话请教、上门取经,直到把别人的好做法变成自己的“实战宝典”。正是靠着一本本笔记、一次次请教、一场场 “学了就用” 的实践,冯菊从 “小白” 蜕变成了群众眼中 “问不倒、难不住” 的政策专家。
心系冷暖,做困难群众的“守护伞”
“‘菊妈妈’每年春节都像亲人一样陪我们过年,办年货买新衣。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铭记!”高店村的刘闯(化名)提起冯菊,眼眶泛红。几年前,刘闯一家因父亲病逝、母亲重度残疾,加上有三个未成年孩子,一下子陷入绝境。冯菊得知后第一时间上门对接,短短几天就为他们落实了各项帮扶政策,从那以后,她成了孩子们口中的“菊妈妈”。每年春节,每年春节都来陪伴一家人,张罗年货、添置新衣,用温暖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让他们重新看到希望。
外表风风火火的冯菊,心里却装着细腻的牵挂。她常说:“办公室里的政策是冷的,但干部的心必须是热的。” 为了这份 “热”,她走出了 “铁脚板” 工作法 —— 办公桌下常年放着一双平底鞋,一有空就往村里跑。
八年来,她走遍全镇低保户、特困家庭的门槛,每座山、每道凹住着谁、家里啥情况,她都了如指掌,被乡亲们称作“民情活地图”。急性子的她不会“坐等上门”,而是主动“扑下身子”:谁家老人该办高龄津贴了,谁家孩子助学申请可能遇阻了,谁家因突发变故要陷入困境了,她总能在“拉家常”时敏锐发现,提前介入帮忙。
镇里的分散特困供养老人孙永启行动不便,一次突发疾病,冯菊第一时间赶过去送医、跑前忙后办理手续、照顾起居,直到老人痊愈出院。后来,孙永启逢人便说:“冯所长啊,像亲闺女一样!”不仅如此,冯菊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成了全镇困难群众的“紧急联系人”。这份“随时在线”的责任感,让她成为了群众心中最踏实的“依靠”。
无私奉献,为大家舍小家的“摆渡人”
冯菊的“厉害”背后,是鲜为人知的付出。八年来,她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进了民政事业,对自己的小家却只能了“舍”。
“妈妈,你今天能早点回来吗?”女儿小时候常在电话里这样问,冯菊已记不清听过多少次。她记得的,是一次次答应陪孩子过周末、陪父母吃顿饭,却总被 “群众有急事” 的电话打断。女儿曾不解地问:“为什么妈妈总管别的小朋友,不管我?是不是不爱我了?” 直到现在,15岁的女儿慢慢了解了她,反而安慰道:“妈妈,你去照顾那些更需要你的人吧,家里有爸爸、哥哥和我,你就安安心心的工作。”
面对家人,冯菊满心愧疚,但面对群众,她从不含糊。酷暑时节,她主动搬到黄岗镇敬老院住,和老人们同吃同住:查看居室环境是否整洁、询问餐饮口味合不合心意、调整空调温度是否适宜,事事关心、日日过问。这份细致的守护,成了老人们夏日里最安心的 “清凉保障”。
她把温柔给了困难群众,成了孩子们的 “菊妈妈”、老人们的 “亲闺女”,却在女儿的成长里一次次 “缺席”。她不是铁石心肠,只是深知肩上的担子 —— 那是百姓的生计,是民生的底线,是困难群众的希望,一刻也耽误不得、懈怠不得。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冯菊用她“泼辣”的作风高效推进工作,用“柔情”的初心温暖百姓,把惠民政策变成困难群众触手可及的 “温暖”。冯菊的“厉害”,是为民服务的力量,更是直抵人心的温度 —— 这份温度,早已深深印在黄岗镇百姓的心坎上。(杨巍巍 杨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