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南阳职教园区黄家庄王庄村,住着一位名叫闫学德的91岁高龄老人。他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在祖国南方沿海山区参与惊心动魄的剿匪战斗,因英勇表现荣立三等功。6月28日,我们走进老人家中,听他娓娓道来那段波澜壮阔的传奇往事。
闫学德出身贫寒,年少时便以务农砍柴为生。15岁那年,他凭借惊人的体力,独自背起240斤柴火,从皇路店走到石桥镇,这段经历锤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意志。19岁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帝国主义与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南部沿海地区匪患猖獗,闫学德毅然报名参军,随部队奔赴福建、广东交界区域换防。
回忆起部队生活,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时吃得很好,比在家好多了,每顿都有肉,顿顿是大米,偶尔还能吃上面条。”
穷苦出身的他,浑身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在一次拉练演习中,本需四人搬运的重机枪,他嫌麻烦,一个人扛起就跑。连队众人发现人和枪 “消失”后惊慌失措,谁也没想到,在拉练终点,闫学德和重机枪出现了,而且人和枪都都“毫发无损”。他的“神力”令连队领导极为震惊,团领导爱惜他的身体,怕他膝盖受伤,甚至让出自己的战马,让他骑上返程。这是闫学德的“高光”时刻,整个连队都为他自豪,为此,部队还授予他“三等功”。
驻扎地依山临海,地势复杂,剿匪战斗频发。解放军常以优势兵力围困土匪,迫其投降。在一次执勤换岗时,闫学德发现所在 “岗楼”位于四面悬崖峭壁之处,内心顿生不安。恰逢天降大雨,他担心“岗楼” 倒塌,下意识的跑了出去。而就在此时,隐藏在附近的土匪,判断大雨之下,站岗战士一定会在”岗楼“避雨,于是便向岗楼抛掷了一颗手榴弹。就在闫学德刚离开后,随着一声巨响,“岗楼” 轰然倒塌,闫学德趴在水沟里,许久才缓过神来。战友们听到爆炸声,以为他凶多吉少,便大声呼叫,没想到他奇迹般地爬起,众人皆感叹他命大。
在山地环境下,机械化车辆等不能使用,战马成为重要交通工具,运送战马的任务至关重要。因机灵能干,闫学德被选派与战友前往内蒙古执行任务。“光路上就得 15 天,虽说坐火车,可一路艰辛不断。” 但他和战友们凭借坚定的意志,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1958年2月,结束4年部队生涯的闫学德选择转业回家。因为表现出色,部队不想让他回去。可念及家中负担,在母亲的期盼下,他还是回到了家乡。闫学德说:“那时候单纯,就想着回去劳动,能为家里减轻负担,所以想回家。”
如今的闫学德,虽已 91 岁高龄,却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行动无碍,仍可见当年军人风采。令人惊叹的是,他驾驶老年电车十分熟练,据说买电车时,别人稍作指导,他便能独自从南阳市区开回皇路店镇。
简评:闫学德老人出身贫寒却意志坚韧,年少时负重远行,参军后勇挑重担,拉练扛机枪、战场避险、跨区运送战马,凭借无畏勇气与出色表现荣立战功。从战火纷飞的剿匪岁月到如今幸福安宁的晚年生活,闫学德的人生故事,不仅是个人传奇的写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着老一辈军人的热血与坚守 ,折射出他们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也是时代锻造个人品格和非凡意志的生动注脚。
职教园区新闻中心:乔峰 许春 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