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域荒原到田园新居:岗头村八旬夫妇的岁月长歌


记者 乔雅婷

2025-07-14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导语:皇路店镇岗头村,86 岁的禇金干与 84 岁的田洪勤夫妇,身上镌刻着三年支边岁月的特殊印记。那段艰苦卓绝的经历承载着时代记忆,在如今幸福生活的映衬下,愈发值得被铭记。

    1958 年,新婚不久的禇金干与田洪勤夫妇,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和 600 余名同乡青年一道,毅然告别熟悉的南阳家乡,踏上前往新疆、西藏边区国营青年农场的支边征程。

    田洪勤回忆:“那时年纪轻,还不到20岁,在家时连石桥镇都没去过,凭着一股好奇心,一下子要跑几千公里路。”途中,他们渡过黄河,穿越巴颜喀拉山,途经火焰山,见识了从未见过的祖国辽阔山河,也迎来了人生中的巨大考验。经过数千公里的长途跋涉抵达目的地后,等待他们的是超乎想象的艰难。高原稀薄的空气、昼夜悬殊的极端温差,以及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生活习俗,都让他们极不适应。

    “刚开始的时候,吃得还挺好,每顿都有肉,” 禇金干说,“后来山路被封住,粮食运不过来,就只能吃黑豆,一顿就一勺。” 在农场劳作,耗费的体力极大,板结的土垡子得几个人一起用力才能翻起来,“下面全是石头”,土地整理改造是项大工程,而且播撒下去的种子还会被老鸹叼走。

    此外,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更增添了工作的难度。但这对年轻夫妇与其他支边青年一起,凭借顽强的毅力,投身到当地建设中。三年间,他们开荒、修路、站岗,甚至参与部队剿匪,为边疆奉献着青春与热血。禇金干因识字被推选为班长,在带领大家完成繁重劳动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为大家书写家信的工作,用文字传递着两地的思念与温情。

    在一次上山拾柴时,意外发生了。禇金干不慎摔倒,顺着陡峭的山坡急速滑下,身体多处受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经过治疗,他逐渐康复,但那次意外却给他留下了后遗症。回忆起这段往事,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感慨:“那一批支边青年,岗头村共去了 30 多人,现在还有7人健在。”

    三年的支边岁月,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也让他们的意志变得无比坚强。历经重重困难回到家乡,这个时候全国都处于困难时期,河南老家更是刚刚经历了灾荒,生活异常艰难。

    拿现在的生活和当时相比,禇金干感慨道:“就像做梦一样,完全没想能活到现在,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如今,夫妇俩膝下共有七个子女,可谓儿孙满堂。小儿子在厦门工作,在村里为他们盖起两层洋房,米色真石漆外墙典雅大气,朱红色大门喜庆古朴,整座房子,出路方便,宽敞明亮。夫妇二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内心无比踏实。他们捡来木柴,堆积在院外,供烧火做饭用。他们又在自家墙外开辟出小菜园,种上各种蔬菜、花卉和瓜果。时序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岁月静好,莫过于此。

    简评:从艰苦的支边岁月,再到如今安享幸福晚年,禇金干夫妇的人生轨迹,是一部微缩的时代变迁史。他们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变化,也在岁月的沉淀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时光故事。他们的人生,不仅是岗头村的精神财富,更昭示着:苦难淬炼风骨,岁月终会回馈每一份赤诚,生活永远在风雨后生长出希望。

职教园区新闻中心:乔峰 许春 李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