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从动荡年代湖南贫困家庭出生的女婴,到连年烽火中辗转求生的逃难者,再到新时代被举家悉心守护的百岁老人——园区谭庄村109岁的秦秀英,以跨越世纪的生命轨迹,镌刻着民族从苦难到崛起的沧桑史诗,更在这片长寿之乡续写着生命的传奇。
7月18日,夏日阳光漫过南阳市职教园区谭庄村的树梢和屋檐。109岁的秦秀英老人身着粉红色丝绸睡衣,躺坐在屋内的靠椅上,面色红润,目光随着电视屏幕轻轻流转,安静得像院角那株缀满青果的无花果树。这是我们见过的最高龄老人,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痕迹,却没带走湖南女子特有的温润气质。
老人膝下拥有五儿一女,家都安在外地。儿女们总想着接她去城里享福,可秦秀英不习惯城市生活,坚持住在老家旧院里不肯离开,子女们拗不过她,便轮流返乡照料。这个月轮到三儿子谭顺华,他从洛阳赶回老家,陪伴老母,同时重温久违的田园气息。
这座几十年前建的老房子藏着时光的温度,青砖灰瓦在阳光下泛着沉静的光。院内的核桃树、石榴树、柿子树、无花果树生机勃勃,枝繁叶茂,青色的果实缀在枝叶间,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这些果树根茎相连,枝叶相触,相扶相伴,共担风雨,它们蓬勃的生命和血脉相连的牵绊,像极了这户人家的模样。
时光退回到1916 年,秦秀英出生在湖南一户贫寒人家。那时的中国正被军阀割据的战火撕扯,百姓的命运如风中残烛。五岁那年,饿得发昏的她被送进大户人家做丫头,粗布衣裳裹着的童年,早早学会了独立生活。等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平静,青年秦秀英跟着逃难的人群一路向南,只求在烽火里寻个活命的缝隙。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内战纷飞的年月。颠沛到广西铁路段的秦秀英,被好心的铁路工人们注意到——这个总低着头默默干活的女子,眼里藏着掩不住的韧劲。恰逢单身的铁路工谭振有需要有个生活伴侣,工友们便热心地为他们牵线。
谭振有是南阳皇路店谭庄村人,少时在田埂上种粮种瓜,后来被抓壮丁的绳子捆进了国民党军队。长沙保卫战的炮火里,他抱着枪在死人堆里爬过,子弹擦着耳朵飞过。抗战胜利,内战爆发,国民党一路溃败南撤,他所在的部队被解放军围困后投降。投诚后谭振有脱下军装,成了广西铁路段的一名养路工。
两个饱经风雨的人,坐在简陋的宿舍内,没说多少情话,只一句 "往后有我",便把彼此的命运系在了一起。婚后他们陆续生下六个孩子,日子跟着铁路延伸,谭振有去哪工作,秦秀英就带着孩子在哪安家。据谭顺华回忆,小时候没有一个固定的家,直到单位安排父亲值守铁路道口,一家人才在三面环山的地方扎下根。谭振有在坡上开出片菜园,秦秀英则挑起扁担,像男人一样,去河里挑沙卖,柔弱的肩膀磨出鼓鼓的茧疙瘩,痕迹至今还在。
退休后,落叶归根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于是,谭振有和秦秀英举家迁回了皇路店谭庄村老家,重修了老宅,并亲手栽下了核桃、柿子等果树。如今树木青翠,果实累累,谭振有却没能陪妻子走到最后。秦秀英则顽强地将自己活成了家族的大树,根深扎在黄土大地,枝叶伸展在蓝天,把幼时的苦难炮制成生命的养分,以百余岁的高龄,展露出生命的韧性。
这些年,儿女们在门口台阶装了扶手,方便她拄杖散步。每天清晨,秦秀英都会扶着扶手慢慢挪到院子里,摸摸柿子树的枝干,闻闻无花果的清香。阳光透过叶隙落在她银白的头发上,那些藏在年轮里的故事 —— 军阀混战的逃亡、抗战的烽火、铁路边的挣扎、归乡的安宁—— 都在光影里静静流淌。
简评:从1916 年的乱世孤女,到如今五世同堂的百岁老人,秦秀英的生命长卷里,写满了普通中国人的坚韧。苦难没能压垮她,反倒像院子里的沃土,滋养出最顽强的生命之花。如今,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正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在电视前看盛世欢歌,在院子里听蝉鸣声声,把日子过成了一首安静的诗,静享着属于她的岁月悠长。
职教园区新闻中心:乔峰 许春 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