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南阳职教园区老兵田增太17岁入伍赴朝,肩负国家使命,用青春与热血,守护战后和平。归国后转战川藏剿匪,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残酷的战斗中锻造军人意志。珍贵的纪念章映照出他一生的忠诚与担当。
8月21日,碧空如洗,瓦蓝的天幕上漂浮着朵朵棉絮般的白云。在园区张井村一处宁静的农家小院里,我们见到了88岁的老兵田增太。他虽然一只眼睛因病失明,听力也大为减弱,但精神矍铄,谈起七十余年前的军旅生涯,记忆依旧清晰如昨。随着老人的讲述,那些镌刻着家国情怀的峥嵘岁月,缓缓在我们眼前铺展。
田增太出生于1937年,17岁从云阳高中毕业后,怀揣着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参军入伍。新兵生涯刚起步,他便随部队接到一项秘密任务——直到列车抵达许昌,战士们才知晓,此行的目的地是朝鲜。为隐蔽行军,全体官兵乘坐闷罐火车,一路过山东,到丹东,经新义州,直达朝鲜宣川郡,随即投入到接防驻守任务中。
彼时,《朝鲜停战协定》已在板门店签署,但美国政府拒绝从朝鲜半岛撤军。为维持战略平衡、守护战后和平,志愿军仍需继续留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田增太与战友们肩负国家使命换防入朝,用青春与热血,为朝鲜的战后重建与国家安宁保驾护航。“那时候,军帽、军装、内衣上都绣着名字,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老人的话语朴实却铿锵有力。
因有文化基础,田增太被分配至团直属单位,承担军事地图测绘工作,并当好炮兵的 “眼睛”,为作战指挥提供精准坐标。当时,半岛局势依旧紧张,军事摩擦时有发生,危险如影随形。但在紧张的战备间隙,也藏着温暖的记忆:田增太跟着朝鲜民众学会了简单的朝鲜语和传统舞蹈,至今仍能流利说出几句朝鲜话;每周六的军民联欢会上,能歌善舞的朝鲜同胞与战士们载歌载舞,成为他脑海中难以磨灭的亮色。说着,老人从屋内取出泛黄的老照片 —— 那是他与两位战友在朝鲜的合影,三人头戴标志性的船型军帽,身姿挺拔、意气风发。“可惜啊,他们都不在了。”老人轻抚照片,眼中满是怀念。
1958年,中国志愿军完成驻守使命,分批撤离朝鲜。田增太随部队乘火车回国时,每到车站皆挤满了夹道欢迎的群众,雷鸣般的欢呼与掌声此起彼伏。“那种自豪劲儿,这辈子都忘不了!” 谈及当时的场景,老人的声音依旧难掩激动。
归国后,田增太未及休整,便随部队转战四川、西藏,投身平叛与剿匪战斗。彼时,一小撮西藏反动分子在国外势力煽动下发动全面武装叛乱,解放军迅速出击平息叛乱,但部分叛匪化整为零,躲进深山以冷枪偷袭我军后勤车队与巡逻队,加上西藏高原空气稀薄、自然条件恶劣,剿匪任务异常艰巨且漫长。“匪徒不跟你正面打,专在暗处放冷枪,打完就往山里钻,我们追得很吃力。”回忆起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田增太的眼神变得凝重,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高原战场。
1961年,田增太带着军人的荣耀光荣退伍。回到地方后,他始终保持着部队里雷厉风行的作风,先后在公社、村大队任职,扎根农村基层一线,把军人的担当与奉献,延续到家乡建设的每一件实事中,默默发光发热。
如今,田增太已儿孙满堂,7个子女孝顺和睦,老人正安享幸福晚年。但即便离开部队数十载,军人的信念早已融入他的骨血,从未褪色。当他小心翼翼地捧出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时,布满皱纹的手微微颤抖,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 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不仅是对他峥嵘岁月的致敬,更是对一代志愿军战士忠诚与奉献的永恒铭记。
简评:田增太老人的峥嵘岁月,是一代军人的缩影。从入朝戍边的热血青年到川藏剿匪的无畏战士,再到扎根基层的奉献者,他以生命践行忠诚。那枚纪念章不仅镌刻着历史荣光,更彰显了老兵精神的不朽。这份坚守与担当,永远是我们回望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职教园区新闻中心:乔峰 许春 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