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庄水库边的 “牧羊诗篇”:73岁陈老汉与70只绵羊的岁月温情


记者 乔雅婷

2025-09-11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导语:在南阳职教园区景致如画的柏树庄水库岸边,一幅充满田园诗意的画面每日都在这里徐徐展开——成群的羊群在翠绿的草地上悠然踱步、低头吃草,远远望去,那一团团洁白的身影,宛如散落在碧色丝绒上的云朵,为静谧的水库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而这幅 “画卷” 的 “创作者”,其中一位,便是 73 岁的牧羊老人陈老汉。十余年来,他以羊为伴,靠喂养羊群致富增收,不仅把日子过得安稳,更活出了一番令人向往的田园滋味。

     陈老汉是水库旁张庙村的村民,今年虽已73岁,但照料起羊群来依旧精神矍铄、有条不紊。他的养羊生涯已走过十余个春秋,如今手下的绵羊数量稳定在70多只。每天清晨,当天边刚泛起微光,陈老汉便会赶着羊群来到水库边的草地上。这里水草丰美,羊群低头啃食着鲜美的青草,偶尔抬头望向波光粼粼的水库,自在又惬意。临近中午,太阳渐渐毒辣,陈老汉会将羊群赶到附近的树林间休息,让羊儿们躲避烈日,养足精神。待下午四点多,气温稍降,他又会再次带领羊群回到草地,继续悠闲的放牧时光。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早已成为陈老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节奏。

    唯有到了冬季,草木枯萎,无法满足羊群的觅食需求,陈老汉才会改变模式,提前购置好花生秧等饲料,在家中投喂羊群,确保每一只羊都能安稳过冬。

    在多年的养羊过程中,陈老汉早已成了 “羊专家”。他的绵羊数量最多时曾达到100多只,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他不仅能精准掌握羊群的饮食作息,还学会了自己给羊看病打针。交谈间,他指着一只尾巴处皮肤发白的绵羊介绍:“这只羊有点贫血,我已经给它打过针了,需要特殊照料。” 他还坦言,养羊是个 “细活”,天气变化对羊儿的影响很大 —— 天太热或太凉,都容易导致羊生病,要么发烧,要么拉肚子,所以每到换季或天气异常时,他都会格外留意羊群的状态,丝毫不敢懈怠。

    如今,受市场影响,羊的价值有所回落,但这并没有改变陈老汉对羊群的感情。“羊早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一天见不到它们,心里就不踏实。” 陈老汉笑着说。对他而言,这群羊不仅是生活的依赖与保障,更是情感的寄托。靠着养羊,他不用再辛苦种地,也无需外出务工,便能实现稳定增收,把自己的生活照料得妥妥帖帖。除此之外,绵羊毛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来源,一年能剪三茬羊毛,其中四五月份天气转暖后剪下的那一茬,毛质最好,卖价也相对更高。

    正说着,一位来自方城赵河镇的羊毛商贩恰巧路过,得知陈老汉家中养着不少绵羊,便主动上前询问是否有储存的羊毛,想要商议收购事宜。面对商贩的询问,陈老汉却显得有些犹豫,思索片刻后表示,目前暂时没有出售羊毛的打算,似乎还在等待更合适的时机,也或是舍不得轻易处理掉自己精心照料下收获的羊毛。

    夕阳西下时,陈老汉开始吆喝着羊群准备回家,洁白的羊群跟在他身后,缓缓走向村庄的方向。水库边的草地渐渐恢复了宁静,唯有微风拂过草地的声音,仿佛还在诉说着这位牧羊老人与羊群的温情故事。

    简评:73岁陈老汉在柏树庄水库边牧羊的场景,是乡村老者自力更生的生动写照。他十年如一日照料羊群,凭养羊实现增收、自给自足,既展现了传统农耕文明下的生存智慧,也传递出对生活的热忱。这模样不仅是个人安稳生活的缩影,更折射出乡村平凡人在岁月里坚守与热爱的价值,饱含质朴的生命力量。

职教园区新闻中心:乔峰 许春 李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