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法院:三维聚力 推进涉企纠纷源头治理


记者 李雯琼

2025-11-18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新野县人民法院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聚焦机制建设、平台赋能、人才支撑三个关键维度,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探索出一条符合县域实际、彰显司法担当的涉企纠纷源头治理与高效化解新路径,为辖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法治动能。

聚焦机制建设 筑牢涉企纠纷协同治理的“四梁八柱”

    强化组织领导,凝聚治理合力。联合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等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深化涉企矛盾纠纷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常态化开展涉企矛盾纠纷风险源头排查、研判预警,对重大疑难复杂纠纷进行协同会商、联动化解,形成了“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法院主导、多方参与”的涉企纠纷治理工作格局,实现了对涉企纠纷的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强化内外联动,拓展治理格局。主动对接县人大、政协,邀请代表委员参与涉企纠纷调解、见证执行活动,既发挥了代表委员的威望优势,也增强了纠纷化解的公信力。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对涉企案件实行“询、保、立、审、执、破”全流程标识管理,加强立、审、执各环节衔接配合,推行繁简分流、快慢分道,最大限度压缩案件办理周期,降低企业诉讼成本和时间成本。

    强化考核激励,压实源头责任。积极向县委建言献策,将“民商事案件万人起诉率”“诉前调解成功率”“调解协议自动履行率”等关键指标纳入对乡镇(街道)年度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压实了属地管理责任,从源头上减少了成讼案件数量。

    强化服务保障,延伸司法职能。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围绕企业关心的合同签订履行、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等高频法律风险点,进行“订单式”普法讲座,并结合审判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向相关行业、企业发送综合性司法建议11,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提升依法经营和风险防范能力。

聚焦平台赋能,打造涉企纠纷高效化解的“智慧引擎”

    融入综治中心建设对前来反映的涉企矛盾纠纷,由综治中心根据纠纷性质、复杂程度、专业要求等因素,精准委派至商事调解组织、行业协会、行政调解机构或法院特邀调解组织进行诉前调解。这一分流过滤机制,避免了所有纠纷直接进入诉讼程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的解纷选择,显著降低了纠纷解决的综合成本。2025年,仅6件先行调解成功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用活在线解纷平台。大力推广应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线上解纷工具,定期对平台内涉企纠纷的类型、地域分布、变化趋势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物业服务、金融借款、劳动争议等重点领域和高发原因,形成分析报告,为县委县政府进行行业监管、风险预警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助推营商环境问题的源头治理。

    构建党政法企互动平台。推动法院办案系统与基层治理“四平台”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涉企纠纷信息在相关部门间的跨层级、跨系统共享和业务协同。定期组织召开由党委政府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家代表参加的法治营商环境座谈会,通报涉企案件情况,听取企业诉求,共商优化营商环境良策,形成了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良好局面。

聚焦人员支撑 锻造服务营商环境的“法院铁军”

    注重精心育才与精细分工。深入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围绕民法典适用、公司纠纷、破产审判等专题开展分类分层培训,鼓励干警跨部门交流轮岗,培养复合型人才。组建买卖合同、金融借款等专业化审判团队,集中审理相关案件,统一裁判尺度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有效提升了审判质效。目前,涉企合同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提速至16.4天,全市法院位居前列。

    深化多元化解与协同治理。持续健全“综合调解+专业调解”“公益调解+市场调解”相结合的多元解纷体系,积极吸纳律师、退休法官、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人员等社会力量加入特邀调解员名册,形成了“行业纠纷行业解、专业纠纷专业解”的生动局面。同时,不断完善县、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解纷网络,明确各层级在纠纷化解中的职责,健全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确保绝大部分涉企纠纷在诉前得到有效化解。

    压实指导责任与全域覆盖。制定《办案团队指导诉前调解工作细则》,要求员额法官对口联系指导特定调解组织或调解员。通过定期巡点、专题培训等方式,对人民调解员、行业调解员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业务指导,2025年开展调解技能培训50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调解组织的专业能力和调解成功率。目前,600余件纠纷止于诉前杨彦杰陈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