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要对簿公堂,真没想到法官用这么温情的方式,让我们有机会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保住了几十年的情谊。”11月19日,北京居民李某专程来到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法院驻综治中心诉讼服务团队处,将三面锦旗分别送到法官和调解员手中。言语之间,满是对法院温情司法、高效执法的由衷感谢。
李某与兰某本是相交多年的发小。李某在北京奋斗事业有成,兰某则在老家从事承包工程建设。出于对老友的信任,当兰某以工程资金周转为由多次借款时,李某都爽快答应,陆续通过银行转账共借出15万元。双方未出具借条。但此后,兰某仅归还了1.5万元,剩余的13.5万元经李某多次催要,始终未能偿还。昔日好友因经济纠纷心生芥蒂,友情面临破裂。无奈之下,李某满怀愤懑地向卧龙区法院驻综治中心团队寻求帮助。
案件受理后,综治中心团队的法官仔细审阅了李某提交的材料后,发现除了指向兰某的转账记录,李某不能提供其他能够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合意的凭证,如借据等。此案中,若兰某否认借款事实,声称款项是其他经济往来,李某将面临败诉的极大风险。单纯依靠判决,不仅李某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双方多年的情谊也将彻底粉碎。
“必须调解,而且要快!”团队干警迅速达成共识,判定调解才是查清事实、化解矛盾、修复关系的最佳途径。然而,调解之路困难重重。团队干警首先尝试电话联系兰某,但对方或以信号不好为由挂断,或直接拒接,好不容易取得联系,兰某又屡屡以“家中有变故需要时间处理”“在外地出差无法面谈”等理由推脱,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面对阻力,团队干警并未气馁,她们一次次拨通电话,一遍遍地尝试与兰某沟通,从两人多年的友谊切入,唤醒共同记忆与情感联结;阐释“人无信不立”的道理。同时,团队法官从法律角度出发,向兰某释明若案件进入诉讼程序,一旦败诉,强制执行会对其征信和声誉产生的不良影响等。一次次情、理、法的交融疏导,如春风化雨,逐渐融化了兰某心中的“坚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前后数十次耐心细致的沟通,兰某的态度终于发生了转变,承认了尚欠李某13.5万元款项的事实,并对之前的不积极配合表示了歉意。他解释道,并非有意赖账,确实因工程款回收困难导致资金紧张。最终,在团队干警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一致的延期还款协议。一场持续多年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两只曾经紧握的手再次握在了一起,昔日的友情得以再续。
这三面锦旗,不仅是群众对卧龙区法院驻综治中心诉讼服务团队的认可,更是该团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缩影。下一步,卧龙区法院将继续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以驻点综治中心为抓手,持续探索司法工作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的新路径,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坚实的司法力量。(蒋娜 马鑫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