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王丙双)考前14天是疫情防控的黄金期、关键期。市教育局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以战时状态、战时标准、战时纪律做好防疫各项工作,确保考试安全。
督促外地考生返回。各地各校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督促滞留外省考生在考前14天,安全有序返回户籍所在地考点,途中落实“点对点”闭环管理。对疫情较为严重地区回来的考生,充分考虑隔离时间要求等因素,倒排工期,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人盯人”“一对一”,切实保证如期返回。
严格进行健康监测。要求参加中考、高考考生全面了解并严格遵守考点所在地考试防疫要求,做好考前连续14天本地健康监测。对于目前仍滞留在外省的考生,应及时向考点所在地考试机构如实报告自身健康情况、相关返程安排等信息,提前14天返回考点所在省(区、市),并接受健康监测。
加快“场所码”推广应用。“场所码”是疫情精准防控的“电子哨兵”,对于方便师生出行、加强场所管理、提高流调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学校要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本周内实现“场所码”全覆盖,做到“一校一码”,确保所有学校“应设尽设”、出入人员“应扫尽扫”。
自觉接受活动管控。中、高考结束前全体师生、家长及共同生活人,非必要不离县、不跨市、不出省,更不能前往中高风险地区,跨市、出省要及时向社区和单位报备,天天在钉钉群或微信群提交健康码和行程码截图;不违规私自参与线下各类培训活动,不集会、不聚餐、不到人群流动性较大场所。
强化核酸检测。考前14天起,所有考生、涉考工作人员、非住校生同住人员每两天一测;最后七天一天一检;考前一天12:00前,进行一次全覆盖检测。在校师生由学校负责,其他考生由报名资格审核部门负责,确保“应检尽检”“应检快检”。所有涉考人员,包括考生、监考教师、考务人员、共同居住人等,做到全覆盖。
严格考前健康状况审核。在校生主要审核考前14天本地健康监测状况和核酸检测报告;社会考生查验健康码、行程码以及当地关于强化核酸检测的其他要求。经审核确认可以参加考试的,在准考证规定位置加盖公章,考生凭健康审核合格后加盖公章的准考证到相应考点参加考试。
按标准设置备用考场和隔离考场。每个考区做好2个备用考点工作人员的准备,做好考前14天健康排查、核酸筛查、闭环管理和考务培训。每个考点做好3个备用隔离考场和监考人员的准备。各考点按照每半天1个的标准,为考生和工作人员准备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考生个人口罩不得带入考场。要配备一次性手套、水银体温计、手持式体温检测仪等;有条件的,可配置大通量无接触体温检测设备。要配备数量充足的速干手消毒剂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考前,考点要在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指导下,指定专人对校园及周边、宿舍、餐厅、卫生间、通道、桌椅、考试文具、设备、监控终端、金属探测仪等进行清洁消毒,协调有关部门6月6日对考点周边进行大范围环境消杀。
开展应急演练。考前一周,每个考点、特殊考场都要进行一次疫情处置实战演练,快速处置突发情况。特别是针对考前突发聚集性疫情、考点封控等情况,做好考点重置、考场封闭、考生隔离情况下考试实施的演练。
加强人员管理。非寄宿制学校师生员工坚持校门、家门“两点一线”,尽可能减少与他人接触;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杜绝任何人私自外出。师生和共同生活人离宛返回后,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要单人单间、不得和其他师生接触,并自觉向学校提交规定的个人行程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突出心理疏导。今年常规备考叠加疫情,师生长期封闭管理、不出校门,易出现心理问题。各普通高中要加强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化解师生不良情绪,严防极端事件发生。
强化责任落实。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建立中高考专项考试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大考试防疫工作的组织协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落实一线规则,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重点工作要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指挥、亲自检查,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要充分发挥当地招委的统筹协调作用,考前2天起,各地招委有关成员单位集中联合办公,宣传、公安、工信、保密等部门按照责任分工,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市教育局将于近期深入各地督查检查防疫措施落实情况,重点检查考试防疫安全、部门协作机制和应急演练等情况。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限期整改到位。对考试防疫工作不重视、工作不力的地方和单位要全市通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