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高艳红)在第8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位用岁月践行医者使命的专家——南阳市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主任张淅。从职场“小白”到行业权威,他深耕口腔黏膜病领域36年,凭借“火眼金睛”般的精准诊断破解无数疑难病例,更以“南阳市劳模”的担当与坚守,为患者驱散病痛阴霾,成为年轻医务工作者追学的标杆。
口腔黏膜病是口腔专业中极具挑战性的分支——涉及疾病近百种,相同症状下可能隐藏着截然不同的病因,甚至关联全身系统性疾病。对医生而言,找准口腔溃疡等常见症状背后的“真凶”,往往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而张淅,正是这个领域里最靠谱的“解谜人”,这份专业能力,正是他36年践行劳模精神、刻苦钻研的成果。
“这个科的病,不能只盯口腔,有时是全身病的‘信号灯’。”这是张淅常对科室年轻医生强调的话,也是他36年诊疗生涯的核心准则。曾有一位患者头部、手指甲、口腔多处起疱,在基层医院被拆分诊断为“脂溢性皮炎”“甲沟炎”“口腔溃疡”,治疗许久不见好转。转诊至张淅处时,他凭借“南阳市劳模”般的严谨与积累,一眼识破“局部假象”,确诊为全身系统性皮肤病天疱疮。“若只治局部,很容易各科‘各管一段’,耽误最佳治疗时机。”他的精准判断,为患者避免了误诊风险,也彰显了劳模医生的专业担当。
唐河张先生一家三口的经历,更让人们看到他对“癌前病变”的敏锐洞察力。一家人口腔内长期有挥之不去的白块,多地求医无果后找到张淅,被确诊为“口腔黏膜白斑”——这是一种具有癌变风险的疾病。张淅以“南阳市劳模”的责任心,及时采用光动力疗法为他们彻底清除病灶,让一家人摆脱“癌变恐惧”;邓州宋女士因口腔溃疡反复发作40余天,输液、喝中药均无效,张淅接诊时发现其舌底溃疡面大且超1个半月未愈合,结合36年临床经验,他高度怀疑是口腔癌。后续病理检查证实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正是他的及时判断,让患者通过手术成功切除肿瘤、保住性命。
这些病例的背后,是张淅36年如一日的学习与钻研,更是“南阳市劳模”“精益求精”精神的体现。他常说:“学到老,活到老。作为临床医生,不断提升技能,是对患者最大的负责。”只要有空,他就会参加相关学科研讨会,让口腔黏膜病经验与皮肤科、肿瘤科等知识“融合碰撞”。日积月累下,患者一进诊室,他总能快速锁定病因,这双“火眼金睛”,是劳模精神在医疗领域的生动实践。
口腔黏膜病多为慢性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患者常陷入“病痛—焦虑—病情加重”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等有恶变风险的疾病,更让患者长期活在恐惧中。身为“南阳市劳模”,张淅不仅医“病”,更懂医“心”。他和同事建立口腔黏膜病患者微信群,在线解答用药疑问、提供诊疗指导,还定期分享疾病知识,帮患者正确认识病情;遇到焦虑的患者,他总会耐心疏导,让他们找到“靠山”,重拾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医36年,张淅的诊室里挂满患者赠送的锦旗,“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是群众对他的认可;他多次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专委会全国学术会议上“发声”,收获20余个行业奖项,以实力赢得同行尊重;而“南阳市劳模”的称号,更是对他坚守岗位、服务民生的最高肯定。“患者以生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的行医准则,也是劳模“爱岗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临床工作繁琐且需耐心,张淅却始终保持“福尔摩斯探案”般的热情。这个医师节,他不仅是患者眼中的“健康守护者”,更是所有医者学习的榜样——以匠心深耕专业,以仁心温暖患者,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医者担当,用36年的坚守证明:把每一件关乎民生健康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对“南阳市劳模”称号最有力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