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地了解最新南阳
近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日报社、河南广播电视台四部门联合开展的“出彩河南人”第七届最美护士宣传推介活动候选人产生。4月22日8时至26日晚8时,公众可通过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客户端、“健康河南”微信公众号、“医药卫生报”微信公众号等参与投票点赞。
此次宣传推介活动,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宣传推介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特别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涌现出来的护理工作者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南丁格尔忠贞职守、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展现白衣天使在健康河南建设和抗击疫情过程中恪守医德、服务患者、冲锋在前、勇担重任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努力推动河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河南建设更加出彩贡献力量。
本届活动启动以来,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教文卫体局、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及省直医疗卫生单位高度重视,按照推介条件,积极向组委会报送推荐人选。截至3月10日,组委会办公室共收到符合条件的推荐材料55件。组委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初评,最终确定了20名候选人。现将候选人名单公布(按姓氏笔画为序),请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踊跃点赞,支持您心目中的“出彩河南人”第七届最美护士。
点赞方式:
1.手机登录“大象新闻”客户端,进入“出彩河南人”第七届最美护士活动专区,查看候选人名单及事迹并进行点赞。
2.微信关注“健康河南”微信公众号、“医药卫生报”微信公众号,查看候选人名单及事迹并进行点赞。
“出彩河南人”第七届最美护士候选人事迹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序)
1、关键词:用爱陪伴的儿童“守护神”
马洁,女,汉族,1982年11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副主任护师。曾获郑州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20多年来,马洁和团队护理过12900名孩子。PICU是无陪病房,但她和团队对待患儿就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用心、用爱、用情。她常和患儿家长说“PICU就像孩子们的‘守护神’,这里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医护人员的爱心护航,你们就放心吧。”为让孩子们不寂寞,她从家里带来图书,供生命体征稳定的患儿阅读;为避免压疮,她制作“水袋枕”。这些小创新,被同事们称为“马洁牌”爱心小书架、爱心水袋枕。
“乙类乙管”政策落实后,PICU被确定为新冠感染重症隔离病房,最多的一天接诊了14名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孩子。那时,马洁也被感染了,但她在感染后第3天重返工作岗位。因嗓子疼,她用手语和同事交流;因工作量大,她每天要走2万步以上。
2、关键词: 与患者“血脉相连”的燕帽天使
王小吓,女,汉族,1983年4月生,群众,洛阳市宜阳县中医院心血管科主管护师。曾获宜阳县“优秀护士长”“先进工作者”“护理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出生在偏远农村的王小吓,少时目睹了乡亲们生病的痛苦,缺医少药的无奈,让带上燕尾帽的她视患者为亲人。
一位老年患者卧床时间太长,排不出大便。王小吓戴上手套跪在床边,掏出郁结的粪块儿。老人又不好意思又感动:“亲闺女也没有你这样!”一位12岁的小姑娘,由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抚养,日子过得异常艰辛,担心自己得了心脏病,忧心忡忡。王小吓为她购买了公主书包、水彩笔等,一步步打开小姑娘的心结。小姑娘的奶奶哽咽着说:“闺女,你多像她妈妈呀!”
一天,一名患者捂着胸口踉跄着往电梯间走去。王小吓预判到了风险,快步追上患者告知其危险,劝其留下,一直追到了电梯里。患者突然失去意识,瘫倒下去,小便失禁。王小吓跪在尿液里紧急抢救,半个月后患者康复出院,紧握着王小吓的手说:“是你救了我的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3、关键词:守护生命的“急先锋”
白向威,男,汉族,1983年5月生,中共党员,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曾获郑州市“急救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次、2次、3次……”每分钟100多次的心脏按压,对白向威的体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五分钟后,急救服已被浸湿,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淌到地上。在强大信念的支撑下,他咬牙坚持,持续按压1000多次后,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心跳……自2008年从事急救护理工作以来,他参与急诊抢救30000余人次。
2021年“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当晚,他带领科室男护士,组成“敢死队”,顶着洪水冲击,把急诊科所有仪器、设备、物品都安全转移,将血液净化中心14台血透机搬至安全区域,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
疫情期间,白向威连续33次主动请缨支援郑州抗疫,个人完成2万余人次的核酸采样任务。为救治核酸过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他主动参与二级防护下的急诊介入手术,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力量。
4、关键字:用生命呵护生命的感染科“铁壁”
刘艳华,女,汉族,1983年12月生,中共党员,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护师,先后获得焦作市“优秀青年标焦作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兵”。
2020年初,焦作市首例确诊新冠患者被紧急转运该院,刘艳华担任隔离病区护士长,整整工作了26天,圆满完成了病区近30名患者的护理救治任务。
日常工作中,她尽心尽力。她所在的科室负责艾滋病患者的救治,一位艾滋病合并严重肺炎的患者,家境非常困难,刘艳华除护理工作外,自费为他买饭送饭、购买生活用品,患者去世后,刘艳华帮忙擦洗身体、整理遗容,穿寿衣。有位患者,全身长满水疱,口腔溃烂、大量渗液,身体散发着很浓的异味,家属怕传染不愿意陪护,病人也因疼痛剧烈有了自杀倾向。刘艳华每天花近3个小时为他清洗、涂药、翻身、注射,多次利用下班时间沟通谈心。20多天的精心照料,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在他康复出院时,眼含热泪拉着刘艳华的手说“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5、关键词:无私奉献绽芳华的“铁主任”
孙坤然,女,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濮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曾获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最美护士”,河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疫情初始,她第一时间请战,带队进驻新冠定点医院,并将最危险的确诊病区留给自己。她严把每一个关口,因地制宜优化工作流程,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目标。
2022年疫情防控攻坚战打响,她统筹院内护理全局,带领护理团队筑起院内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先后紧急组织抽调60余批次、累计22200余人次的护理人员参与院外核酸采集工作。
孙坤然用23年的勤恳敬业诠释着护理人朴素无华的奉献精神。刚踏入医院时,她是患者与同事眼里积极乐观、幽默风趣的“小太阳”;10年后,她是大家眼里无惧无畏、独当一面的“硬核”护士长;20年后,她是坐镇“军中帐”的“铁主任”,是全体护理人员的“定海神针”。
6、关键词:用心用情守护患者
杜文艳,女,汉族,1986年3月生,中共党员,周口市扶沟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管护师。曾获周口市最美护士荣誉称号。
作为党员,杜文艳带领周口市扶沟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立创伤性颅脑损伤应急治疗小组,24小时待命,两年来成功救治患者400余例;与眼科共同开展“光明扶贫”项目,帮助300余名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她不畏艰险,右手做完手术还在康复期,却持续5个多小时大强度救护重大交通事故伤亡人员,因过度受累,严重影响了愈后。2021年“7·20”特大暴雨灾害后,她带领党员突击队冲在前线,在群众安置点做卫生保健,一有空便参加贾鲁河大堤抗洪救灾。
作为护理工作者,她精益求精,专门制作了交流卡片,为语言交流障碍患者提高了诊疗、护理效率;设计制作了双下肢气压治疗腿套,提高了患者就医的舒适度,避免了交叉感染;发明实用性输液装置,有效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7、关键词:手术室里的“多面手”男护士
杜金航,男,汉族,1995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安阳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师。曾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河南省第二届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二等奖、河南省第二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新锐奖、河南省第三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现场表现奖等荣誉。
因为对护理工作的挚爱和追求,杜金航工作5年来从未发生过医疗差错和纠纷。他认为“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和广度”,于2019年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他目睹了很多人因不当生活方式导致患病,积极利用休息时间下乡为百姓义诊及做健康宣教。
新冠疫情期间,他两次深入隔离病区,外出采集核酸上百次。在隔离病区,他主动承担比一般女护士更多的工作,查体、输液、搬医疗设备、抬重症患者、喂饭、心理疏导……他不仅要协助医生做好医疗护理,还化身奶爸,喂奶哄睡3个月大的婴儿;化身乖孙子,喂饭开导90岁高龄的患者;化身广场舞领舞,陪大爷大妈跳舞减压;化身暖心大哥哥,为高三学生解疑答惑……
8、关键词:深耕专科护理的患者“知心人”
李岩,女,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副主任护师。曾获新乡市优秀护理管理干部、“最美逆行者”等荣誉称号。
2016年,李岩取得医院第一个国际造口、伤口、失禁治疗师的资质证书。此后,她努力打造医院专科护理团队,先后培养了国际造口治疗师4名、国际伤口治疗师2名、国际失禁专科护士1名、中华护理学会造口伤口失禁专科护士1名、河南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10名。2018年6月,她带头成立豫北地区第一个造口伤口护理门诊,2020年8月,带头成立失禁专科护理门诊,受惠群众达数万人,切实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难题,精准对接基层群众多元化、差异化健康需求。同时,培养多名减重个案管理师,打造专业个案管理师团队,为“胖友”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新冠疫情期间,每次需要支援时,她总是科室里第一个报名,无论疫情形势多么严峻,始终冲在最前面。她先后带队支援商丘、郑州等地,均圆满完成任务。
9、关键词:能抓善管的知心“班长”
吴玉红,女,汉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师。她曾获平顶山市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优秀护理工作者”等荣誉。
疫情就是命令,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她先后带领1000余人次驰援郑州、汝州、舞钢、上海等地,扛起了支援的重任,她始终冲锋在战“疫”最前线,尽显巾帼本色。
吴玉红在护理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真情与爱心,被大家称之为“心里时刻装着患者的知心大姐”。她主导成立“造口、伤口小组”“静脉输液治疗小组”“糖尿病护理”等专科护理小组,运用新科技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她一如既往地履行着一名护士的初心,时常对大家说,干护理工作,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作为护理部主任,吴玉红以实际行动把“班长”当好,把队伍建强,把业务带精,建设出了一支一流的护理队伍。通过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标准流程,她使医院护理管理与服务质量步入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轨道。
10、关键词: 守护生命健康的急救先锋
张伟峰,男,汉族,1982年8月生,中共党员,漯河市中心医院急救科副主任护师。曾获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授予中国心肺复苏特殊贡献奖、漯河市“卫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扎根急救中心17年,张伟峰总是冲锋在前,多次圆满完成多起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援任务。援鄂时,张伟峰负责物资的发放。首次进舱,他就完成了1700多份盒饭、100箱中药和23箱香蕉的发放任务,衣服干了湿,湿了干,8个小时都泡在汗水里。
他始终以过硬的技术为患者做好服务,带领团队开展急性心梗患者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前溶栓,保证了严重创伤患者的紧急救护,先后获得河南省微课比赛二等奖、河南省门急诊创新案例大赛三等奖。
他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现场培训指导100多场,惠及7000余人。一位接受过他培训的保安用所学知识成功救治了不慎触电的电工。
11、关键词:生命“触礁”的护航人
陆俊,女,汉族,1979年6月生,中共党员,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区主任护师。曾获“河南省护理职业道德先进个人”、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信阳市三八红旗手、信阳市优秀护士等荣誉称号。
陆俊凭专业的护理技术和医者仁心,带领团队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她说:“患者把性命托付给我们,我们必须做到问心无愧。”她精心护理百岁高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老人,家属拉着她的手喊亲人。她护理被家人遗弃而又遭遇车祸的精神病患者,患者大小便失禁,躁狂不安,辱骂、攻击医护人员,她冒着被踢打的风险为其治疗护理、喂饭、洗头、擦身,还从家里带来干净的衣服为病人换上。患者住院三个多月,她不知道被踢了多少脚、骂了多少句,她都无怨无悔的忍受着。患者康复后,她多方联系,亲自将患者送到民政部门,并组织科室为他捐款捐物,购买礼品定期探望。
疫情期间,她两次奔赴一线。她奋战五天挽救了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尽心尽力抢救新冠肺炎危重症产妇,保住了一个完整的家。“乙类乙管”后,感染新冠病毒的她双肺肺炎,她轻伤不下火线,夜里输液白天继续战斗。
12、关键词:坚守发热门诊整三年的“钢炮”护士长
武晓,女,汉族,1981年6月生,中共党员,郑州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主管护师。曾获郑州市疫情防控先进个人、郑州市疫情防控工作表现突出的共产党员。
作为发热门诊的护士长,疫情发生至今,武晓就一直坚守在第一线。她带领团队保障发热门诊1000多天正常开诊、规范接诊。凡事她都亲力亲为,经常吃住在科室,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每次疫情突袭,她都随时待命,无论多忙多累都及时应对。
最忙的时候,她主动申请不轮休,繁忙的工作让她的身体出了状况,曾半夜心慌,口服两粒硝酸甘油,才缓解症状。可她仍坚守岗位,穿着一身防护服在发热门诊来回穿梭,脚不停、嘴不停,精力充沛,要求严格,说话掷地有声。她也因此成了大家心里的“钢炮”护士长。
忙碌的工作,使她无法兼顾家庭。说起孩子,她总是眼眶泛红。三年来,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也成为她坚守的力量。
13、关键词:有困难让我来的技术标兵
岳明瑞,男,汉族,1991年8月生,中共党员,新乡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曾获河南省卫生技术标兵等荣誉称号。
作为神经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岳明瑞收治的多是危重患者,颅脑疾病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都很高,他以耐心爱心服务患者。一天晚上,他正在为患者做术前准备时,患者突然出现喷射状呕吐,同时有憋气症状。他立即把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徒手清理患者口中的呕吐物,把病人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这样的场景在监护病房里经常出现。
2020年,他主动请缨到抗击疫情一线去。他说:“我既是党员又是男同志,让我先上!”承担咽拭子采集和消杀工作时,鼻涕一直往外流,为了最大限度节约防护物资,他把鼻涕硬咽回去。负压病房仅剩一名新冠肺炎患者,为了节省人力减少换防,他主动延长工作时间,一连工作了20天。
岳明瑞“出道”虽晚,技能功底却很深,经常在下班后对各种操作进行反复练习,每天练习到晚上十一点左右才回家,多次在省、市护理技能操作竞赛中获奖。
14、关键词:“住”在一线的生命健康护航者
孟犁南,女,汉族,1983年4月生,群众,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衰病区主管护师。曾获南阳市“疫情防控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工作17年来,孟犁南坚持一个习惯:每天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她的词典里没有节假日,她更没有时间概念,只要有抢救任务,她就随叫随到,毫无怨言。这样的习惯,不仅存在于日常工作中,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她也在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每天至少20个小时待在方舱医院,为节省防护服,也为有更多时间为患者服务。
近5年来,南阳重大活动现场,总少不了南阳市中心医院医疗保障团队和孟犁南的身影。她慎之又慎,对医疗物资及急救药品反复清点,防止不足或遗漏。作为心衰病区护士长,她还先后制定了心血管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专科应急预案和抢救流程,并经常组织抢救技术培训等学习。她常说,为患者倾注热情,付出心血,是本职,是使命,也是初心。
15、关键词:创新“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带头人
段淑敏,女,汉族,1969年8月生,群众,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曾获开封市“五一巾帼奖”、河南省科教文卫体系统“最美护士”荣誉称号。
坚守护理岗位36年,段淑敏是全院护士的“定海神针”。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她以丰富的学识、精湛的技术挽救大量患者生命;担任护士长期间,她抓培训、搞创新,使科室不断发展壮大;作为护理部主任,她成了护士们的知心姐姐,她转变服务理念、规范管理、加强环节质控、提升护理质量,深化优质护理、满足患者需求。
作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她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护理模式,率先在开封地区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便捷的护理服务。
“能用一生守护生命,挺好!”段淑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新冠疫情期间,段淑敏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无论是守护开封还是支援外地,只要是人民需要的地方,她都不曾缺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人民健康的防护屏障。
16、关键词:爱心赤诚挽回年轻生命
郭利娟,女,汉族,1981年4月生,群众,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管护师。曾获全国“中医护理骨干护士培养对象”、焦作市优秀护士等荣誉称号。
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在郭利娟值夜班的一个晚上,七个小时内,先后有九名急诊患者入院手术,连续的高强度工作使她过度劳累,一头栽倒在地上;骨科高龄患者多,护理难度大,一名70多岁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十多天未解大便,看到老人痛苦地在床上辗转,她没有丝毫犹豫,戴上手套帮这位老人一点点将大便抠出。
2014年冬天,一名患有精神障碍的年轻男患者趁家属下楼买饭的间隙,独自来到病房顶楼的平台上要跳楼自杀。她第一个冲上医院顶楼平台,在寒风中耐心地对这名年轻人进行安抚,并利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对他给予心理疏导。通过近三个小时苦苦劝说,最终使这名年轻人解开心结。
2022年,郭利娟克服重重困难,主动请缨进驻定点医院,经过50余天连续奋战,圆满完成疫情防控任务。
17、关键词:救死扶伤的军中“绿花”
黄咏梅,女,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麻醉科主任护师。三次荣获军区三等功,获评“抗震救灾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河南省援沪医疗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黄咏梅和铁军官兵一次次扑向断壁残垣,在支离破碎的楼板和瓦砾搜寻幸存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和爱人不约而同交了请战书,一起奔赴抗疫战场。火神山医院启用前夕,她冲在一线,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被患者称为“暖心姐姐”。她参与科室多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进入“红区”进行消杀作业,表现突出,火线立功。
她先后5次参加海上、空中、多军种联合卫勤保障等演训任务,3次参加医疗救护活动,服务百姓竭尽全力。为降低部队训练伤发生率,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训练伤的防治知识讲座和巡诊;资助三个小朋友学习、生活费用到其18岁;上门护理照顾78岁的杨奶奶,又帮忙安葬老人的老伴,老人的儿子流着泪对她说:“感谢您的帮助,我铭记于心。”
18、关键词:深耕医院感控工作的“设计师”
蒋雪松,女,汉族,196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控部主任护师。曾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感控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38年职业生涯,蒋雪松在前20年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临床护理,后18年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感染防控。但干一行精一行是她不变的底色,为患者服务是她不变的初心。
她在周围血管科工作时,发现绝大部分患者病程长、痛苦多,她创新方法,采用局部热敷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用针灸、耳穴压豆、心理疗法等减轻患者疼痛,患者亲切地称她为“蒋一针”。
从事感染防控工作后,面对新领域,蒋雪松自学了感染病学、微生物学、药学、建筑学、伦理学,以“设计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把感控关。气性坏疽患者治疗、艾滋病职业暴露阻断都有她活跃的身影。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感控团队制订预案、制度、流程等,仅感染防控流程就有300余个。还为全省30余家基层医院设计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布局流程,设计图纸在全国感控年会上分享交流。
19、关键词:心怀大爱的护理专家
韩晓霞,女,汉族,1974年9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主任护师。曾获河南医学科学技术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郑州市医德标兵称号。
韩晓霞业务扎实,在急危抢救、重症监护等方面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她随叫随到,常年做到每次抢救都在现场。她体贴入微,为消除患儿术后恐惧感,常将患儿抱入怀中安抚;在产妇术后床位紧张时,连夜腾空自己的办公室,让产妇入住。
她大爱无私,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她将家中80多岁的老人托付给邻居照顾,在医院加班加点,声音嘶哑到说不出话来;她积极响应郑州市核酸采集、隔离酒店医疗保障等任务,累计组织抽调15602人次。
她善学重教,医院先后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儿童康复护理专科培训等基地;她作为社区护理学学科带头人,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填补了医院护理在省医学重点学科方面的空白;在她的努力下,医院成功获批郑州市首批“互联网+护理服务(居家护理)”试点单位,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20、关键词:生命的“架桥人”
焦修凤,女,汉族,1977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采血一科主管护师。曾获郑州市“最美救护员”称号。
2020年以来,焦修凤带领组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创新宣传招募方式,持续开出“党建夜车”,采血11.7万人次、采血42.94吨,其中夜间采血近1.2万人次、采血4.57吨,为保障省会郑州临床用血,完成支援武汉、上海等地供血做出了积极贡献。
工作25年来,焦修凤所带领的采血组采血量一直名列中心前茅。作为组长,她始终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无偿献血,至今已捐献全血20次,献血量累计5600ml,超过一个成年人全身的血量。
工作中,焦修凤用心收集用血患者康复案例、献血者背后感人故事,整理出来激励更多的爱心市民献血救人。她持续推进献血现场“7S管理”,精心打造“叙事护理”献血服务品牌,使献血者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献血体验。
来源: 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