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地了解最新南阳
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推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推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和译介出版,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部门等古籍工作专业机构建设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者辛勤耕耘、团结奋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国古籍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顶层设计
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历经长期创造发展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卷帙浩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曾长期被埋没、破坏、流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古籍工作,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工作机构陆续组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全面启动。198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的通知》发布,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起步的首个标志性专题文件。
逐步建立健全的工作机构体系,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打开了局面。1984年7月,由国家民委牵头、多家单位参加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1989年,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更名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接着,14个少数民族古籍协作小组陆续成立,一省牵头统筹、相关省区在项目上密切配合的运作方式逐步形成。
1983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座谈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少数民族古籍方面的全国性会议,会议系统商讨了如何开展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整理、研究、出版等工作。
与汉文古籍相比,少数民族古籍具有很多不同特点,如主要散藏在民间和边疆民族地区,除文献资料外还有大量口传资料,涉及民族成分多、分布不均衡等,这给相关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为此,国家民委和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在抢救、保护、搜集、整理、出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从口传资料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牍到活页函本、线装典籍,从经、史、文、哲到天文、地理、医药、佛藏、工艺、美术,从纳西东巴文、西夏文、察合台文到我国现行各民族文字古籍……40年来,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部门跋涉一线,抢救、整理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约百万种。迄今,国务院公布的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共收录珍贵古籍13026部,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33部,约占8.7%。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不断加强,行业标准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抢救、搜集、整理、出版等各项工作更加有条不紊。
项目带动
彰显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少数民族古籍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1986年起,国家民委制定并实施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7个五年出版规划,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实施中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带动出版了一大批重点成果。
比如,历时20年整理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推动了东巴古籍于2003年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彝文经籍文化辞典》《回族典藏全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珍稀典籍汇编》等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图书奖等各级奖项。
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牵头编纂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汉文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发展报告》等成果。最重要的代表性成果为国家级重点文化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这部收录我国55个少数民族及古代民族文献典籍、碑刻铭文、口传资料等现存古籍目录和内容提要的目录学巨著,被誉为“少数民族的四库全书总目”。该套丛书规划出版60余卷、约110册,迄今出版52个民族卷,收古籍条目9万余条。
据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业务处处长杨硕介绍,2020年以来,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相继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出版项目。其中,“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第一批试点选取5部蕴含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古籍精品;“古籍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系列图书拟精选一系列具有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的古籍,从中提炼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事实,撰写成文字生动、可读性强、易于推广的短篇故事。
“十三五”时期,一批厚重笃实的民文古籍出版物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深入挖掘、抢救、整理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如上海古籍出版社《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内蒙古文化出版社《伊犁河流域厄鲁特人民间所藏托忒蒙古文文献汇集》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出版价值。
40年来,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领域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很多发表在民族、历史、语言文字等领域的权威期刊,部分文章已经汇编成册,收录于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共5册)及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主编的《民族古籍研究》(共4辑)。
同时,“民族遗珍 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等一系列宣传推广工作,有效提升了全社会对少数民族古籍的关注度,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未来发展
深入推动成果活起来用起来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以书为媒、以文化人,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40年来,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普查、整理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取得令人自豪的阶段性成果,但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不能仅仅收藏起来束之高阁,而应该活起来、用起来。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应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时指出:“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进入信息时代,古籍数字化已成为普遍共识。杨硕介绍说,目前,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积极参与中宣部牵头的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完成了两项中宣部课题研究项目,摸清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状况,为今后编制出台统一规范的工作指导意见探路;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数据库、中国民族古籍线上展等项目提上日程;联合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策划实施了“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网”项目,建成后将为中国古籍整理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基础技术资料。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不应缺席,也必不能缺席。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指引下,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