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地了解最新南阳
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考生迎来填报志愿的另一场“大考”。媒体调查发现,志愿填报已成为一桩热门生意。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到几万元的一对一服务,甚至还有几分钟自动生成志愿。这些机构和服务背后的含金量,极度参差不齐,而“志愿填报师”这一新生职业,也充斥着混乱的现象。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现存高考志愿相关企业2033家。绝大多数相关企业都成立于5年之内。这一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比如,许多平台都在兜售一种“志愿卡”,价格在300元左右,提供历年高考数据查询、测试、志愿填报等服务。据新华社记者调查,填报软件依靠的大数据其实都是学校官网、教育部网站和阳光高考平台上的公开信息。
商家把公开信息说成“内部数据”,是用饥饿营销来放大焦虑,制造信息不对称。就监管服务而言,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市场引导,建立并不断完善服务规范,制定从业标准,明确收费标准和监管体系,加强对这一行业的规范整治。就指导服务而言,目前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越发普遍,给考生们提供了入校后再选择专业领域的可能。同时,一些中学也加强了老师对学生填报志愿的指导服务,一些媒体也在做这方面的服务,但仅有这样的服务还不够。前者覆盖面太少,后者过于碎片化。
志愿填报这种需求,既关涉学生利益、高校利益,也关涉国家利益,不应该过度依赖市场来解决,更要像政府各部门在高考期间提供公共服务一样,在学生填报志愿方面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教育部门发放的报考指南,不应仅满足于数据的简单披露,更要通过各部门信息共享,通过大数据计算,做好信息整合工作,并通过便捷的方式向公众公布。这比商家去整理这些数据要靠谱得多。进一步说,相关部门不妨联合发布每年一次的国家版和地方版“人才需求预测白皮书”,告诉大家5年内或10年内的预测,让学生从高一选科开始,就考虑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关注各校的招生录取要求,掌握更多主动权。
来源: 南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