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发布“双11”反诈指南 牢记“三不” 帮你守住“钱袋子”


记者 刘露

2025-11-10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狂欢节将至,各大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如火如荼,消费者购物热情高涨。然而,骗子也“伺机而动”,各类网购诈骗套路层出不穷,给市民财产安全带来隐患。11月9日,市反诈中心结合近期典型案例,发布“双11”反诈指南,提醒广大市民在购物狂欢同时,要时刻绷紧反诈弦,守住“三不”原则,远离诈骗陷阱。

网购陷阱多 莫贪小便宜

近期,我市不少市民因轻信虚假网购信息、违规操作转账而遭受财产损失。 11月2日,市民余某在某App观看某主播直播时,被一名冒充主播团队的用户私信告知“中奖一台高档手机”,随后对方以“凑单返还”为由,诱导余某多次扫码付款,累计支付近3万元后,对方失联。余某联系主播店铺后台核实得知,该私信用户并非主播团队人员。余某后悔莫及,急忙报警。 无独有偶,市民史某在拆快递时发现一张“中奖卡片”,扫码下载了某App,后在“客服”引导下参与“关注店铺返利”“升级会员返利”等任务。初期拿到返利后,史某放松了警惕,先后完成500元、5000元、3万元等多笔任务支付。当她准备提现时,对方以“操作失误”为由要求再充值6万元,史某这才意识到被骗。 除了中奖返利骗局,虚假购物、冒充客服也是“双11”期间高发的诈骗类型。 市民张女士接到自称某网购平台“客服”的电话,被告知“直播功能到期需付费续用”,在对方指引下下载非正规软件,开启手机权限并输入银行卡密码后,手机多次黑屏,最终1.5万余元被转走。 李先生在某网购平台采购商品时,被“客服”诱导添加微信私聊,向对方提供的收款账号转账4.24万元后,对方迟迟不发货,联系官方核实才发现,款项已被充值到骗子个人账户。 更有甚者陷入“跨境电商创业”骗局。杜女士观看创业直播后支付会员费,安装某App参与所谓“境外航运跨境电商项目”。初期小额订单能正常返利,让她逐渐信任,随后订单金额越来越大,支付方式和收款账户也愈发混乱。当对方以“不支付订单则无法提现”相要挟时,杜女士才明白自己上当了,此时她已经被骗5万余元。

牢记“三不”原则 识破骗局擦亮眼

市反诈中心民警介绍,“双11”期间诈骗案件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利用“中奖”“返利”“低价秒杀”等噱头吸引关注,抓住消费者贪利心理设局;二是冒充电商客服、主播团队,通过私信、电话等方式获取信任,诱导私下转账;三是诱导下载非正规App或点击陌生链接,套取手机权限、银行卡密码等关键信息。 针对这些诈骗套路,市反诈中心发布“双11”防诈“三不”核心提醒,为市民筑牢安全防线。 不轻信是首要前提。陌生“客服”主动联系告知“退款”“理赔”“订单异常”,非正规平台发布的超低价商品、刷单返利广告,以及各类“中奖”通知,一律不要相信。正规电商平台的售后信息、中奖活动,都会通过官方App、官网或店铺后台发布,不会通过私信、陌生电话单独通知。 不透露是安全关键。无论对方自称“官方人员”还是“主播助理”,都坚决不透露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是保障账户安全的核心,一旦泄露,骗子可能直接转走账户资金。 不操作是最后防线。不点击陌生链接,此类链接可能携带木马病毒,窃取手机内信息;不扫不明二维码,避免被诱导进入钓鱼网站或下载非正规软件;不进行私下转账,购物时务必通过平台担保交易渠道付款,降低资金风险。同时,预付定金前要仔细阅读退款规则,避免遭遇“定金不退”的消费陷阱。 市反诈中心负责人表示,“双11”期间,警方将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打击力度,同步开展全方位反诈宣传。市民如遇疑似诈骗情况,可及时拨打110咨询求助;若遭遇骗局,要第一时间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向警方报案,争取尽快挽回损失。 “购物狂欢不能忽视风险,守住‘三不’原则,才能真正享受优惠、守住财产安全。”警方提醒,广大市民要提高警惕,不仅要自己防范,还要提醒家人朋友远离诈骗陷阱,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网购环境,让骗子“无机可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