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区红泥湾镇:产业铺就致富路 农民增收绽笑颜


记者 刘露

2025-07-30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宛城区红泥湾镇地处南阳城郊,总面积135.3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8.3万人,耕地面积15.2万亩。镇域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省道S103、S333穿境而过,南阳机场、高铁东站毗邻相伴。近年来,伴随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镇党委政府积极谋求发展转型,致力于打造既能带动就业、又能提升区域经济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清晰的发展蓝图、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共同筑就红泥湾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1.jpg

积厚成势,产业集群夯实富民根基

产业兴,则就业旺。为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红泥湾镇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发展规划,深度开发资源潜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初步形成食品加工、艾草加工、建筑建材和装备制造四大特色产业体系,其中,加工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助力富民增收的核心突破口与主引擎。

2024年以来,红泥湾镇先后实施总投资1.05亿元的宛禾香二期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占地40余亩总投资6800余万元的南阳国医大艾药业等项目、投资1.26亿元年产10000吨预制菜的速冻食品自动化生产线等重大项目12个。与此同时,深入贯彻中医药事业、文化、产业“三位一体”理念,服务河南立康医药、河南倍益健等重大项目,打造“研、产、销”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基地,着力推动产业“链条延伸”“链上开花”。

2.jpg

安居乐业,农民增收托举幸福希望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孩子老人都顾不上。”在承善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刘大姐笑容满面地说,“现在厂子开到家门口,骑车十分钟就能到,工资也不比外面低,还能天天回家,心里踏实多了!”她说出了许多返乡就业农民的心声。

  产业蓬勃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离土不离乡”就业机会,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作为艾草加工产业代表的承善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国医大艾药业有限公司,集生产加工、器具研发、现代化销售为一体,全产业链布局与专业电商团队健全,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带动了运输、包装等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为当地创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作为食品加工类企业代表的宛禾香食品有限公司,同时也是返乡创业的典范,随着二期自动化生产项目的投产运营,日均用工需求420余人。落户移民村产业园的汇金食品有限公司,商品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也成为附近村民就近就业的“稳定器”。

金牌服务,政企同心致力行稳致远

产业兴企,就业富民,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沃土的滋养。多年来,红泥湾镇坚持“院墙内的事归企业,院墙外的事归政府”,多举措打造让企业“安心、放心、舒心”的营商服务。

基础设施“强支撑”。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基建资金用于修建道路、安装路灯及下水道清淤等工作,盘活闲置厂房让招引企业“轻资产”入驻。

服务机制“增效能”。包联企业、上门服务,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倍益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后,在镇政府的帮助下,短短几天时间就招聘了600余名工人,迅速实现投产。

要素保障“解难题”。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产品推介会,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到实处,推动行业上下游资源整合和镇区企业协同发展,切实做到“红产红用”“红产宛用”。

法治护航“安无忧”。定期举办普法讲座和普惠性法律援助,常态化开展的消防演练及宣传教育活动,让企业“轻装上阵”。

产业兴,则乡村兴;就业稳,则民心安。红泥湾镇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犁,以发展产业为种,深耕不辍,已然结出累累硕果。产业铺就的,不仅是一条条通往生产车间的致富路,更是一条条连接农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农民的笑脸与企业的发展交相辉映,共同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通讯员 周迪 孙尚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