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南阳职教园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特邀大别山红军女英雄张敏、叶善英后人孙文坡,先后走进园区黄沟小学、任营小学,开展 “擦亮丰碑讲好身边英烈故事”主题宣讲活动。生动的红色故事不仅赢得师生们的阵阵掌声,更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10月17日,记者专程前往园区皇路店镇焦庄村,探访这位坚守大别山英烈精神的民间传播者,聆听他与红色文化的不解之缘。
秋意阑珊,秋雨打湿了园区焦庄村村口的小路。在一处简陋的农家院落里,记者见到了孙文坡。不大的院子里种满绿油油的青菜,透着生活的质朴;一间偏房的屋顶已有些坍塌,屋内堆放着农具,角落里两辆锈迹斑斑的旧自行车格外显眼。“这两辆是我以前跑宣讲骑的,最远去过几十公里外的学校。” 孙文坡指着自行车,语气中满是回忆。屋檐下,一辆七成新的凤凰牌自行车静静停放,“现在它就是我的交通工具,习惯了,比啥都方便。”
走进堂屋,墙面贴满红色文化宣传海报,仿佛一间小型 “红色纪念馆”;而桌上堆叠的药盒,却悄悄透露着主人的身体状况 —— 孙文坡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时常头晕目眩,但这从未阻挡他传播红色文化的脚步。
“第一次宣讲是在南阳市第十七小学,孩子们睁着大眼睛听故事的模样,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孙文坡回忆,正是那次师生们的热情回应,让他坚定了 “把红色故事讲下去” 的决心。在南阳永安路学校宣讲时,暴雨冲塌了家中房屋,邻居焦急打来电话,他却坚持讲完最后一个段落才匆匆赶回。有好几次,自行车在宣讲路上突然故障,他干脆背起车子一路小跑,只为不耽误既定的宣讲时间。“比起先烈们的牺牲,这点困难算啥?” 孙文坡的话语朴实却坚定。
“我能坚持到今天,全是受张敏、叶善英两位女英雄的感召。” 谈及初心,孙文坡的眼神变得格外郑重。作为叶善英的外甥,他自小听着舅妈讲述金刚台的革命故事长大,两位女英雄的事迹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据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离开后,鄂豫皖苏区部分红军女战士、伤员等陆续转入大别山腹地金刚台,后组编为 “金刚台妇女排”,投身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张敏就是其中一位。1936 年寒冬,敌人进山搜剿,刚生下女儿6天的她,为掩护战友安全,强忍锥心之痛捂住女儿的啼哭,用伟大的牺牲守护了革命火种。此后,她又收养十几个革命孤儿,用瘦弱的肩膀为革命后代撑起一片天。
而叶善英的命运同样令人动容。9 岁时,她的家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她在逃亡路上遇见张敏,被收为干女儿后加入妇女排,成为一名勇敢的小战士。曾不幸被捕的她,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严守革命秘密,最终凭借智慧成功逃脱。只因年龄尚小跟不上西征队伍,她被安置在南召寄养,却始终怀揣着对革命的赤诚之心,从未忘记自己是 “妇女排的一员”。
“她们用生命诠释忠诚,用坚韧书写担当,这就是大别山精神最鲜活的模样!” 孙文坡的追忆饱含深情。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的血腥暴行、两位女英雄舍生取义的家史,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也让他早早立下 “传承红色基因” 的誓言。
多年来,孙文坡始终把讲述红色故事当作人生使命与不懈追求。无论是校园课堂、社区广场,还是医院病房,只要有宣讲的机会,他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先烈们以身许党、为国捐躯的事迹讲给不同年龄层的人听。
这份坚守也让他收获了诸多认可——他的事迹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记忆人物大典》收录,获评 “共和国建设基层红色经典新闻人物”,编委会评价他 “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党爱国情怀,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2025 年,他还被公安部文联《中国交通警示录》栏目组聘为 “红色故事讲述人”,让红色声音通过更多平台传递出去。
“只要我还能走、还能讲,就不会停下脚步。” 雨中的焦庄村格外宁静,孙文坡面对记者的镜头,语气异常坚定。这位73岁的农村老人,正用一辆自行车、一腔热忱,让大别山的红色火种在新时代不断传递,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简评:园区人孙文坡以病躯骑行宣讲,破旧自行车载着红色信仰,路途艰辛未阻挡其步伐。他受英烈感召,数十年如一日讲好张敏、叶善英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传承誓言。其事迹不仅是个人坚守,更点燃大众红色记忆,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注入力量。
职教园区新闻中心:乔峰 许春 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