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栏目第六期是由心血管内科刘冬梅护士讲述的与患者张大伯之间的故事,当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拆解患者的恐惧,用陪伴稀释未知的焦虑,那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早已在彼此心中种下一束光。深夜亮着的灯与紧皱的眉
在一个平常的夜班,病房里的灯陆续熄灭。但405病房里的灯,却一直亮着。当我第三次走进病房时,65岁的张大伯正盯着天花板眨眼睛。监护仪在他身侧规律地滴答着,像悬在夜色里的心跳。
这位来自南召的老人因为心绞痛入院,子女工作繁忙,住院期间都是一个人,面对明天的手术,一直都很要强的他因为担忧而无法入眠。
“伯,您这是要把天花板看出窟窿啊?”张大伯闻声侧头,声音发颤:“妮啊,明天那心脏检查……真的不用开胸吗?”
“伯,你是担心明天的冠脉造影?”我拉过椅子坐下,掏出手机点开相册,屏幕亮起的瞬间,张大伯下意识往后缩了缩,“你看,这是刚做完手术的患者,针孔就这么点儿大。”
张大伯凑近了些,目光落在照片上。“手术是局部麻醉,您全程清醒,中间还能跟医生聊天呢。”看着他紧皱着的眉头稍稍舒展,我又搜索了冠脉造影的科普视频,一边看一边跟他讲解每一个检查步骤,“伯,我们医院的孙医生去年也做过这个手术,就是昨天给您会诊的那位孙医生,你还有印象吗?”
他盯着手机屏幕一遍遍看着视频,仿佛多看一遍内心就能多点平静。
我接着对他说:“这样吧,我明天陪您去手术室,路上咱们再‘预习’一遍检查流程。” 张大伯的眉头终于松开了:“真的吗?小刘护士,那可太麻烦你了!”
“当然是真的,你这会快休息,养足精神,明天早上我来找你。”
术前的陪伴与术后的牵挂
第二天早上交了班,我一直陪着张大伯,直到他的女儿赶到医院,我们一起把他送进手术室,看到有了家人的陪伴张大伯似乎多了些笃定,我便放心下班了。
隔天值夜班,我去病房时看见张大伯盯着自己的右手发呆,“小刘护士,”他抬头就问,“您说的孙医生,他真的还在上班?”
“当然啦!他现在天天在门诊坐诊呢。伯,我听医生说检查结果没啥大问题,你放宽心吧!” 我拉过他的手检查,“恢复得不错,手有点肿是正常的,明天就消了。”
刘冬梅护士工作中
张大伯忽然笑了:“昨天进手术室,要不是你们陪着我,我还真不敢进去。真的谢谢你啊!”
“这有啥,要是换我做手术我也发怵!伯,别胡思乱想了。等会儿我陪您在溜达溜达,就当散步了。” 张大伯应下,眼里的忧虑渐渐散去,看着他慢慢放松下来的神情,我放下心来忙工作去了。
出院时的谢意与藏在细节里的光
几天后,张大伯康复出院。临走时,他提来一袋核桃到护士站,“妮啊,这是咱老家的树上结的,留给你们分着吃。”我推脱不过,从兜里掏出便签写上手机号码交给他,“伯,这是我电话,回家后有啥事随时打给我。”他拿着便签,又看看我:“小刘护士,夜里值班别太累……,只要护士站的灯亮着,我们心里就踏实……”
刘冬梅护士搀扶患者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场跨越深夜、术前、术后的陪伴,早已不是简单的护患关系。回想起他问 “孙医生真的还在上班” 时,问的何止是一个手术案例?那是面对未知的忐忑,对 “希望” 二字最质朴的叩问。原来我们守护的从来不止是伤口,更是那些被疾病阴影笼罩的灵魂。当张大伯说 “灯亮着就踏实” 时,他不知道,他眼里渐渐亮起的光,才是我们最想守护的希望。
栏目介绍
【温暖你 照亮我】医学人文系列故事,将以医护人员的亲身视角,为您呈现医院里那些鲜为人知却充满爱与希望的故事。在这里,您会看到患者与病魔顽强抗争的坚韧,感受到医护团队无微不至的关怀,体悟到医患之间纯粹的情感联系。我们希望借由这些故事,让抽象的叙事医学和医学人文变得鲜活可感,引领大家走进一个充满温情的医疗世界,见证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的光辉,期待与您相约,一同感知医学背后的人文温度。
供稿:心血管内科
编辑: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