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 11 点孩子还抱着平板不肯放,早上 9 点喊破喉咙都不起床 —— 开学要 6 点半起床晨读,这差距怎么补?” 距离中小学开学仅剩不到一周时间,市民王女士的 “收心焦虑”,成了千万家长的共同难题。
打开社交平台,“孩子抗拒开学怎么办”“作息调整失败求助” 等话题讨论量已突破 10 万条,不少家长吐槽 “为调习惯全家鸡飞狗跳,越急越没用”。更让家长揪心的是:每年这个时候,因作息紊乱、饮食不当引发肠胃不适、失眠的孩子,会扎堆出现在儿科门诊。
“千万别盲目‘突击收心’!” 南阳市中心医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杨红主任一语点醒家长。她结合临床经验指出,假期养成的习惯需循序渐进调整,强行扭转只会让孩子更抵触。为此,她量身定制 “开学健康收心攻略”,从作息、饮食、心理、防护四大维度,给出能直接落地的 “救命招”。
一、作息 “慢调” 术:每天挪 15 分钟,告别 “生物钟打架”
突然让熬夜的孩子早起,很容易引发头晕、上课走神 —— 这是大脑 “生物钟紊乱” 在抗议。杨红主任教家长 “温柔过渡法”:
起床 “阶梯式” 提前:从现在开始,每天让孩子比前一天早起 15-30 分钟。比如今天 8 点起,明天就 7 点 45 分,逐步贴近开学后小学 7 点前、中学 6 点半前的起床时间;
睡前 “断网 + 助眠”:睡前 1 小时必须收走手机、平板(蓝光会抑制褪黑素,让孩子难入睡),换成读绘本、听轻柔儿歌;卧室温度控制在 22-25℃,帮孩子快速进入深度睡眠。
二、饮食 “轻食计”:给肠胃松绑,零食换着吃更健康
假期里冰激凌、饮料、薯片不离手,孩子的肠胃早已 “不堪重负”,开学后很容易食欲不振。杨红主任的 “饮食调理方” 超具体:
三餐 “营养不打折”:早餐要吃 “鸡蛋 + 牛奶 + 全麦面包” 的优质组合,午餐保证 “主食 + 瘦肉 / 鱼虾 + 绿叶菜”,晚餐以小米粥、蔬菜面等清淡食物为主;
零食 “健康大替换”:把奶茶换成柠檬水,薯片换成苹果、蓝莓,蛋糕换成原味酸奶,既满足孩子口腹之欲,又不给肠胃添负担;
肠胃不适 “急救法”: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腹胀、没胃口,每天煮点小米粥、南瓜粥,帮肠道菌群 “归位”。
三、心理 “舒压方”:3 个小仪式,化解开学 “小抵触”
“我不想开学!”“新课本太难怎么办?” 面对孩子的焦虑,不少家长第一反应是 “矫情”,其实这会让孩子更抗拒。杨红主任教家长 “软化解法”:
聊天 “挖担忧”:别用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指责,换成 “你觉得开学最让你紧张的事是什么?咱们一起想办法”,帮孩子把焦虑说出来;
开学 “仪式感” 拉满:陪孩子一起整理书包、给新书贴漂亮书皮、选喜欢的新笔袋 —— 这些小举动会减少对新学期的陌生感,让孩子期待开学;
学习 “无压预热”:每天留 30 分钟,不刷题、不批评,只让孩子翻一翻新学期课本目录,或读一段有趣的课文,帮大脑慢慢适应学习节奏;
另外,每天 20-30 分钟户外运动(跳绳、打羽毛球都行),能释放 “快乐多巴胺”,既缓解焦虑,还能让孩子晚上睡得更香。
四、防护 “守护诀”:3 个小习惯,远离校园交叉感染
开学后校园人多,加上换季温差大,孩子很容易生病耽误学习。杨红主任提醒家长,提前帮孩子养成 3 个防护习惯:
洗手 “唱着歌做”:教会孩子 “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摸完文具、咳嗽打喷嚏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 20 秒(大概是唱一遍《生日快乐》的时间);
书包 “备齐防护包”:放一包消毒湿巾、2 个备用口罩,遇到同学感冒咳嗽,或自己鼻塞、打喷嚏时,及时戴上口罩;
生病 “别硬扛”:一旦出现发烧、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立刻带孩子就医,等完全康复后再返校,避免传染同学或加重病情。
“开学准备不是‘闯关’,不用追求‘一天就调好’。” 杨红主任最后叮嘱家长,比起 “完美调整”,更重要的是保持耐心 —— 家长不焦虑,孩子才能不紧张。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让孩子以饱满的精神,开开心心迎接新学期!
通讯员 杜怡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