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时,步行察看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村容村貌,并到移民户邹新曾家中看望,同一家三代围坐在一起聊家常。邹新曾告诉总书记,搬到这里后,除了种庄稼,还在村镇就近打工,住房、医疗、小孩上学也都有保障。习近平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收拾行装时,邹新曾18岁的孙子邹子辰和其他即将入学的大一新生一样,兴奋又忐忑。“没漏掉什么吧?”邹子辰翻看了又翻看,最后把早已准备好的照片放进背包夹层,再使劲拍了拍。
那张照片拍摄于去年5月13日傍晚,邹子辰的家里。照片上,爷爷奶奶端坐沙发正中,他靠着爸爸,姐姐偎着妈妈,每个人脸上都挂着舒展的笑意。
“那天,总书记来我家了!”说起这张照片的来历,时至今日,邹子辰的语气仍掩不住激动。
今年,邹子辰以高出一本线114分的优异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车辆工程专业录取。
夏末秋初,邹庄村生机盎然。荷塘里莲叶田田,连片的猕猴桃林和葡萄廊道赏心悦目,一栋栋红顶白墙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植景观之间。
邹子辰离家上学的前一天,邹家召开家庭会议。
“一年前咱家定下目标,要做出新变化。现在,能交上一份合格答卷了。”邹子辰的父亲邹会彦宣布。
“咱家变化确实太大了!”快人快语的姐姐邹子金接过话来,“爸当上村干部,还在汽车车顶装了个扩音器,开车不耽误宣传防疫政策;妈妈的服装店越来越红火,俺和弟弟都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还有爷爷奶奶,他们整天乐呵呵,越来越年轻了!”邹子辰的话引来一阵笑声。
邹新曾拉着孙子的手,不住地叮嘱:“放假可得早点儿回家啊!”
“放心吧,俺最舍不得您、舍不得咱村了。”邹子辰和爷爷拉了拉钩。
从丹江出发,逐梦黄海之滨,邹子辰带上的那张“全家福”,定格了一个幸福故事,叙说着一个崭新开始。
为一渠清水润泽北方大地,11年前,九重镇的748名村民,从油坊岗村举家搬迁到30多里外的邹庄村。
有不舍,有想念。和许多村民一样,邹会彦常骑着电动车去眺望已经沉于水底的故土,但从没后悔过搬迁移民的决定,“舍小家为大家,俺们觉得值。”
也正是这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滋养了勤劳淳朴的邹庄人。
“俺们在邹庄挺好的!从落地生根那天起,俺村一直在变,最近这一年更是翻天覆地。”邹会彦十分自豪。
今年春节过后,邹庄村全面拆除违章建筑,有村民想不通:“好好的房子,咋能说拆就拆?”
二话不说,邹会彦先拆了自家院里搭建的小屋。党员干部带了头,全村违建3天时间便全部拆除。
拓宽道路、升级绿化、打造景观、兴建游园,两三个月光景,邹庄村从里到外来了个“七十二变”,变成了周边群众都爱来逛一逛的旅游景点。
村委会外出考察,谋划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特色产业。
有村民不理解,怕“种了一辈子地,到头来啥都没了”。
邹会彦着急,却又不能发急。他和党员干部分包到户,给群众讲土地流转政策、摆发展愿景,“磨破了嘴皮、踏破了脚皮、饿着了肚皮、合不上眼皮,好在终于得到群众的理解,2200亩土地顺利流转。”
“新成立的‘掘井人农业合作社’,成了俺村的‘摇钱树’。”邹会彦兴奋地掰着指头算账,“土地流转,每亩800元;在村里务工,一天至少100元;入股合作社,每年有分红,比种地收益高多了!”
村里处处搞建设,邹会彦每天在各个工地间“穿梭”,乡亲们戏称他“工头”。
村北,800座温室大棚搭好了框架,准备种植草莓和苕尖。“‘丹江水清,草莓果红’,这广告语是俺想的,咋样?”邹会彦嘿嘿地笑。
村东,1000亩智慧农田雏形已显,喷灌设施正在埋管架设。“只要在手机上一点,就能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种植。”站在地头的控制室里,邹会彦神采飞扬地摆弄着设备,“以后咱老百姓种地,可省心了!”
这一年,邹庄村也变得越来越大了。县里对邹庄和周边3个村实施“大邹庄”乡村振兴项目,大伙儿抱团发展,成立了旅游、劳务两个专业公司,扩建京都果园,注册成立藤编企业,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挣钱。
“咱移民不但把自己日子过出了精气神,还要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奔小康。”邹会彦说,“总书记最关心啥?咱老百姓的生活。这就是最好的回应!”
邹新曾和老伴儿也有老年人的忙碌。
吃罢晚饭,两人穿过光伏路灯照亮的街道,来到村里新修建的“CBD”——“江山论”广场。村民们聚在这儿,跳广场舞、唱红歌、打太极拳,美哉乐哉。
搬迁后,邹庄村第一时间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补足“缺憾”,买齐吹拉弹唱的器材,请来教广场舞的老师。“城里社区有的,俺村都有。”邹新曾很满足。
邹庄村旁,就是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邹子辰要去学校报到了,敦敦实实高高大大的他张开怀抱,与丹江水深情相约:“这里所有的人,包括我,一定会把邹庄建设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