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代表:念好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生态经


记者 刘露

2023-03-06 来源:绿色中国

念好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生态经

——访全国人大代表、南阳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智慧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耿国彪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200万,是河南省面积最大、户籍人口最多的省辖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既肩负着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任务,也承担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使命。新的历史时期,南阳市将如何高效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阳市生态建设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南阳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智慧。

高质高效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记者:王市长,您好。请问南阳市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中有着怎样的谋划和措施?

王智慧:南阳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关怀,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厚爱。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阳视察调研,作出重要指示,让南阳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前行动力更加充足,发展位势大幅提升,为南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新机遇。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2022年6月3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又出台《关于支持南阳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赋予南阳“三区一中心一高地”(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制造业创新发展高地、全国枢纽经济先行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战略定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这个大课题,南阳发展到了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阶段,必须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顺势而为。我们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结合南阳实际,紧扣副中心城市“三区一中心一高地”发展定位,谋划确立了“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一”是坚持以绿色崛起、美丽富民为主线;“二”是加快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加快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开放带动、项目拉动“三大支撑”;“六”是着力打造富强活力南阳、低成本创业南阳、法治诚信南阳、高效清正南阳、幸福美丽南阳、平安文明南阳;“十”是深入实施观念能力作风大提升、产业强市、创新创业、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乡村振兴、基础能力提升、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文旅康养融合发展、高品质生活创造“十大行动”,以此推动南阳“盆地”变“高地”,副中心“定位”变“地位”,加快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产业是顶梁柱。始终坚持“产业立市、兴工强市”,以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制造业发展“553”工程。第一个“5”,就是到“十四五”末,力争打造绿色食品、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产业、新能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特别是绿色食品要向2000亿进军。第二个“5”,就是到“十四五”末,围绕新型建材、现代化工、纺织服装、新型材料、军民融合打造5个300亿-500亿级产业集群。“3”,就是依托牧原集团校企合作建设合成生物创新中试基地,依托中光学集团研发新一代微纳光学零部件制造技术、建设发电玻璃、隔热玻璃项目,依托淅减公司建设新一代智能底盘系统创新基地,以产业的大发展、大突破,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夯基垒台、架梁立柱。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是动力源。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建好用好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联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平台作用,加强对牧原、中光学等龙头企业的科研扶持力度,加速科技成果就地孵化转化。目前,我们正对接清华大学筹建南阳创新研究院,高标准建设张衡实验室、张仲景实验室,加快天冠集团车用乙醇国家实验室重建重塑,力争年度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以上、省级创新平台50家以上。同时,我们还将迭代升级“诸葛英才计划”,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回引工程,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工匠人才。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项目建设是定盘星。以开展“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三个一批”活动为抓手,持续深化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紧盯10亿件中小透镜、航空小镇、超级快充动力电池、东方光微光电定日镜、南阳电厂二期、南信合高铁、唐河复航、汉山水库等重大项目,落实“八快两提”机制,今年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力争投资突破4000亿元,确保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开放招商是主抓手。坚持“二分之一”工作法,组织党政企考察团外出考察,瞄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地区、中部地区“五大战区”,紧盯头部企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三类企业”,统筹用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园区招商等模式,积极招引龙头型、支撑型、链环型企业和项目,力争今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实际到位省外资金800亿元以上。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营商环境是强磁场。持续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深入实施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纵深推进“放管服效”改革,迭代升级优化营商环境4.0版本,用好畅聊早餐会、企业服务日、企业服务中心、企业家学院等载体机制,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审批事项免证可办、涉企事项全程网办,加快打造无证明城市、无审批城市,争创省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乡村振兴是压舱石。南阳作为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瞄准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设南阳盆地粮食安全产业带核心区,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坚持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立足花、药、果、菌、茶等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做强生猪产业、牛产业,确保生猪出栏达到1000万头以上,叫响“南阳黄牛”区域公共品牌,以特色产业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让绿色成为南阳的永久底色

记者: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千里淮河发源地,请问南阳市将如何以生态建设促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王智慧: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是南阳义不容辞的政治担当。我们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决扛稳水质保护政治责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厚植绿色发展优势,让绿色成为南阳最靓的名片。去年,南阳顺利入选“十四五”全国100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被命名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跻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契机,做好“扩绿”文章。持续开展大造林、大绿化活动,统筹推进山区生态林、农田林网、主要廊道绿化和森林抚育,压紧压实各级林长责任,以林长制推动“林长治”,加快实现全域绿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建设成果。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新造林174.8万亩,造林总量连年位居全省首位。林业用地面积1822万亩,森林面积1468万亩,森林覆盖率40.51%,森林蓄积量4083万立方米。全市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4个(西峡、淅川、内乡、桐柏),森林乡村407个。西峡县五里桥镇前营村被授予“全国森林乡村建设工作示范样板村”,是全国31个乡村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同时,围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实施公园游园、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居民楼院绿化、生态廊道建设等“六大工程”,加快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水平。去年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达40.47%,绿化覆盖率44.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83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及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等指标稳居全省前三。

以国储林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做好“支撑”文章。生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仅靠地方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南阳市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等工具,积极探索构建生态治理多元投入机制。比如,利用国开行贷款实施的国储林项目建设,目前累计投资76.35亿元,完成营造林104.69万亩,在项目建设中探索实施的南阳“3+3+N”模式在全国推广。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项目,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争取中央资金1.5亿元,是河南省有史以来争取到的单笔财政投资额度最大的林业项目,总规模12.6万亩,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今年,又成功争取并启动实施了秦岭东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河南省鄂西北山地和丹江口水库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为南阳生态建设提供新支撑、强引擎。

以“生态经济化”为主线,做好“增收”文章。坚持把经济装进生态的篮子里,瞄准“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强生态旅游、高效特色农业、休闲康养、中医药产业,以绿色添活力,向生态要效益,让更多“好风景”变成“好前景”。目前,全市猕猴桃、软籽石榴、薄壳核桃、辛夷等高效生态经济林总面积达到438.6万亩;月季、玉兰等特色花卉苗木产业总面积达到45万亩。西峡县发展猕猴桃14.5万亩,年产量8万吨,年综合效益22亿元;南召县围绕生态旅游做文章,五朵山九龙湖畔蓼花汀被授予五星民宿称号,在热点民宿排行榜上位列全国第26位,在华中地区、河南地区排名均居第1,节假日期间一房难求。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态旅游景区景点20余处,年接待游客1600万余人次,生态旅游收入100亿元以上,趟出了一条水清民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

坚持“双碳”引领绿色发展

记者: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对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请问南阳对此有着怎样的思考和安排?

王智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南阳市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我们将严格落实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着力在调优结构、加快转型、抓好转化三个方面下功夫,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加快发展绿色能源,确保如期实现降碳减排目标。

调优结构,就是立足南阳现有能源结构,围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打好“控煤、稳油、增气、扩新”组合拳,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市。比如,在“控煤”上,大力推进南阳天益发电、南阳热电厂和内乡电厂燃煤发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进一步降低煤电机组能耗,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扩新”上,重点推进牧原集团40GW屋顶光伏电站项目,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洁净动能。

加快转型,就是深入推进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绿色改造,努力实现生产工艺应改尽改、高耗能设备应换尽换、能效水平应提尽提、二氧化碳排放应降尽降。同时,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布局抢滩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彰显的现代化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抓好转化,就是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核算体系,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林权、用水权等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深入推进淅川县、西峡县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试点县建设,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加快实现南阳丰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产品价值,打造“两山论”标杆城市。

总之,南阳市将以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契机,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厚植生态优势,奋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城,绘就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南阳实践”。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3 年3月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