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卧龙岗东汉历史蜡像馆门前有座汉碑亭,建于1959年9月,木质结构,挑角攒尖顶,四周有回廊。东汉张景造土牛碑、汉故郎中赵君之碑、李孟初神祠之碑均镶嵌于这座汉碑亭。
市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远介绍,李孟初神祠之碑系清乾隆年间因白河水涨冲出,后又入土。道光初年,白河涨水塌岸时再次出土,居民以其有孔,被置于井池侧安装辘轳汲水。清咸丰十年(1860年),河南学政景其浚寄书南阳知府金梁索取此碑拓本,金梁在南阳县任伯雨家访得此碑,称“碑本宛南名迹”,后移至南阳府衙,并在碑下漫漶处刻了题跋。之后,南阳知府傅寿彤在南阳府衙为其建亭保护,该碑1959年入藏汉碑亭。
李远介绍,此碑刻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共存55字,余皆残缺不可识,其内容是颂宛令李孟初有德政于民,义民为之立祠纪念。此碑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首见著录,此后名家争相著录,毕沅《中州金石记》、武亿《授堂金石跋》、王昶《金石萃编》、杨震方《碑帖叙录》等书中均有著录。其书法疏秀多姿,浑朴圆劲,气宇轩昂;字形有长有扁,仪态自如,堪称汉隶之中上品。
汉代是一个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书法亦呈现出蓬勃生机,东汉尤为突出。李孟初神祠之碑等三通汉碑在南阳地区集中发现,也与东汉南阳书法名家的大量涌现有着密切联系。南阳作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在“南都”“帝乡”的政治光环照耀之下,书法艺术亦进入极盛时期。汉光武帝刘秀不仅爱好书法,且本身书法也颇有名。《书法论》云:“其手赐万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刘秀贵为至尊,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他的子孙,包括他的后妃也有不少善书之人,见诸史册者不下10余人。于是,全国上下,争相效仿,写隶书就形成一种社会风尚,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名家。
南阳卧龙岗汉碑亭所珍藏的三通汉碑,虽没有留下书写者的名字,但其书法风格及艺术水准,当为东汉时期南阳本地的书法名家,并带有浓郁的南阳烙印和历史痕迹,流传于世,可为南阳古代书法成就的杰出代表,并彰显出南阳汉代大郡的无尽风采。
汉碑法度谨严,成熟完美。汉碑亭里所珍藏的三通汉碑,折射出南阳东汉时期的书法成就,成为南阳卧龙岗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也成为南阳书法艺术的一座巍峨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