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守正创新增活力 实干担当谱新篇(改革开放的河南实践之南阳篇)


记者 刘露

2023-12-05 来源:河南日报

 

 

邓州新貌。房保华 摄

 

 

邓州市腰店镇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赵正强 摄

 

 

高标准建设的邓州市穰东镇服装园。肖威鹏 摄

 

 

邓州市腰店镇雨伞厂工人正在裁剪雨布。周颢熠 摄

 

 

 

豫南福地,古穰邓州。

45年,栉风沐雨,45年,踔厉奋发,45年,春华秋实,45年,华丽蝶变。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邓州从撤县建市到丹江口库区中心城市、国务院确定的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中等城市、南阳副中心城市一路走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奋力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回顾往昔,这45年,邓州加速赶超、奋力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邓州负重拼搏,开拓进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持续增强;邓州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邓州大胆创新,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尽情迸发;邓州以人为本,苦干实干,全市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历史无声,岁月有痕。冬日的暖阳里,行走于穰原大地,从城市到乡村,一条条城乡道路宽敞平坦,一座座文化地标异彩纷呈,一套套公共设施舒适便民,一幕幕热心画面感人至深,一个个产业发展朝气蓬勃……目之所及,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精神文明大幅提升,和美乡村画卷铺展开来。

党建引领

县域治理焕发新活力

县域社会治理,关键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如何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扬民主,凝聚力量,形成善治?

早在2004年,邓州市委就在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探索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所有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实施均按照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程序进行。

2009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全省、全国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先后6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并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中央其他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多次作出批示指示。

作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发源地,邓州市委始终站在“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持续用力,用活用好、创新完善这一工作法,使其始终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实践充分证明,“四议两公开”真行、真中、真管用!

“前段时间,我们安众村刚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使村蔬菜大棚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建成后,每年不仅提高村级集体收入,还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蔬菜大棚,将作为花生以外,安众又一张拿得出叫得响的名片。”11月28日,被评为2022年度省级“五星”党支部的邓州市小杨营镇安众村党支部书记赵红旗,向大家介绍起该村成功创建“五星”党支部的经验,“这都离不开‘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啊。以前的安众村,人们仅靠几亩地生活,下雨一脚泥,晴天一身灰。如今的安众村,则是交通便利,灯火辉煌、生活小康。幼儿园、幸福院、篮球场、文化广场、法治广场、民俗广场、‘三纵六横’公路网、卫生室、阅览室、电商室、村史馆、快递进村、开办6家企业……这些成绩与变化,让安众村民的幸福感逐年攀升。”

赵红旗说:“在常年形成的良好基础下,‘五星’党支部创建目标,让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创建目标获得全村村民一致认同,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然形成了抓‘五星’党支部创建的强大合力。”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邓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樊新生介绍,该市在坚持创新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工作的实践中,把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法宝”,使这一工作法在新领域焕发新生机。该市把科学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贯穿“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全过程,在全市626个村(社区)巧用这把“金钥匙”,促使多方参与、民主评议、群策群力,确保创建规划目标、措施科学合理、可行有效。争创“五星”已成为该市党员群众的热门话题,全市村村有目标、人人有动力,全员热情参与,齐心协力争星晋级。

樊新生表示,该市将始终把完善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持续加力、持续推进,持之以恒用好用活该工作法,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始终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以人为本

品质生活得到新提升

“三孔桥游园这个地方,被几条马路包围,原来一直闲置着,建筑垃圾长期堆积,现在通过改造,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小游园。附近的老百姓吃完饭就可以过来锻炼健身,休憩漫步,真的挺好的。”12月3日,在邓州市老城区三孔桥游园散步的王女士开心地说。

行走在邓州市的大街小巷,不管是街头还是巷尾,花草遍布,绿树成荫,一个个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园嵌入城市,见缝插绿遍地开花,城园相融人景和谐,以点带面美化城市,提升城市颜值气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遇见满满的幸福。

城市更新提质,颜值品质同步提升。近年来,邓州市树牢“品质城市”标尺,坚持中等城市中心城市一体推进、古城复兴新区建设共同谋划、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同步提升,先后投入资金80亿元,以文化城、以水润城、以绿荫城。

明代形成的“回”字形城墙城河、宋金商业街、“邓州花月夜”等重点文旅项目串珠成链,正成为青年人喜欢的网红打卡地。陈湾社区、火车站区域等片区改造全面启动;楚河、金雷、三里河等3个棚改项目全面开工,完成改造老旧小区30个,建设拆迁安置房50万平方米,升级改造三贤路等4条主干道和南阁路、仲景路等12条次干道及20多条“断头街”“泥水巷”,城市功能加速完善,变化无处不在,品质城市触手可及。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要让民生指标把握执政方向,全力创造为人民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经济增长。

近年来,邓州市坚守人民情怀,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0%以上。完成南阳科技职业学院扩建工程和南阳幼师搬迁,改建三贤高中,“三年新增3所高中,增加1万学位”的承诺如期兑现。高招成绩一本上线首次突破2300人大关、进线率22.45%,本科上线首次突破6000人、进线率62.6%,2名学生被清北录取。正坚持“初中城镇化、高中县城化”,扎实推进新高考制度改革。叫响“仲景故里”品牌,人民医院湍北院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基本建成,中心医院、人民医院正在创建三级甲等医院,邓州成为全省唯一有两家三级综合医院的县市,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邓州市委书记邓俊峰表示,下一步,邓州市委、市政府将多做暖心事,发展不放松、温暖不缺席,兜牢民生底线,紧盯急难愁盼,筑牢稳定防线,更加关注民本民生,打造“两山论”的标杆。

示范带动

精神文明呈现新风尚

1960年,邓州560名青年应征入伍,成为雷锋的战友。他们在与雷锋一起生活、战斗的日子里,亲眼看见了雷锋的先进事迹,亲身感受了雷锋精神。复转返乡后,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他们自发成立群众性学雷锋组织——邓州“编外雷锋团”。

在雷锋精神和邓州“编外雷锋团”的感召下,邓州各界群众纷纷加入“编外雷锋团”,争做好事,争当好人。

先后参与救援行动600余次,其中水域搜救170次、机井救援30次、抗震救灾2次、抗洪救灾3次、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救援1次、道路救援400余次、应急安全教育知识推广40余场(次)……这是邓州救援队筹建9年来的亮眼成绩,在省内外远近闻名。

成立于2016年的邓州市小草义务工作者协会,7年来,累计开展活动500余场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400余万元,受助人数7000多人次,服务时长80万个小时。协会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河南省疫情防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

现年69岁的“中国好人”“河南好人”“南阳市道德模范”窦学钦是南阳烟叶复烤厂一名退休工人,他不仅挺身而出勇救遭遇车祸的母子三人,还热心公益,用心巧解邻里“疙瘩事”,并且18年如一日助学帮困。多年来,在他的影响下,身边许多亲友纷纷加入“奉献爱心,捐助教育”的行列中来。窦学钦还积极

把雷锋精神引入社区、工厂,成立“雷锋社区”“雷锋工厂”。在他的带动下,窦学钦所住的财富世家社区成为“河南省示范小区”,南阳烟叶复烤厂焕发勃勃生机,成为行业典范。

……

薪火相传、接力赓续。如今,邓州“编外雷锋团”39个营、17个直属连排(队)、2.2万余人遍布城乡,他们高举学雷锋大旗,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新征程的雷锋故事。雷锋精神在邓州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扬起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邓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心主任高永刚表示,雷锋精神已经融入血脉,成为浸润邓州市185万人民群众的精神源泉。邓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在全省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位于全省前列。截至目前,该市荣获“感动中国”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8人,荣获“感动中原”1人、“河南省道德模范”3人,入选“河南好人榜”12人,好人人数位居全省前列。

邓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刘红梅表示:“我们将始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大力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着力弘扬时代新风,为邓州一体推进中等城市、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丰润道德滋养和良好社会环境。”

创新赋能

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2023年1月9日,在邓州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展示了2022年邓州干群做出的努力:全年实现GDP总量504.8亿元,同比增长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89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均位于南阳市第一方阵。省重点项目数量、“三个一批”项目累计总量排名南阳第一……

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发展聚链成群。邓州市坚定不移地主攻工业、决战工业、突破工业,解决工业“有什么”的问题。目前,该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总体布局为“一区三园”,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配套建设投融资服务平台,成立南阳市第一家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堪称一流,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集聚区、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产业集聚区、河南省知名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产业正在成链成群、加速发展。

服装加工产业,涵盖针织、服装、鞋帽、卫材用品、车用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品等8个领域,共有加工企业300余家、从业人员7万人,年生产服装及鞋帽产量2.5亿件(套)以上。

化纤纺织产业,建成专业产业园4个,在建5个,已落地喷水织机5330台,初步形成“整浆—织布—整理—压光—印染—成品加工”完整产业链。明年落地喷水喷气织机将达到3万台。达产后,年生产涤纶、锦纶、呢绒、人造棉等高端面料32亿米,为服装、箱包、户外用品等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产业,生产范围涵盖新能源专用车、涡轮增压器、汽车车锁、刹车片、汽车电子等领域,初步形成涡轮增压器产业链、汽车车锁产业链、车用电子产业链的“一业三链”发展格局。

农副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业基础水平全省第一的优势,提升农副产品转化率,产业加速发展、前景看好。邓州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市”。

生物基合成材料产业正从材料研发向下游制品制造全链条发展;全国最大的单体物流云仓——京东智慧物流港落户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165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级质量标杆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等创新主体12家,上市企业培育库入库9家,企业创新动能加速释放。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去年以来,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多次强调,把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鼓励邓州率先建成一批乡村振兴产业园。

作为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如何客观审视邓州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机遇挑战、优势不足,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对邓州发展的期许?邓州聚焦聚力乡村产业振兴,着力探索构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

“1”,即1家龙头企业,或具有带动能力的1个产业集群、1个朝阳企业、1个产业协会、1家专业合作社。

“+”,即以利益合理分配为基础,联结、带动、激发各类乡村振兴参与主体,形成产业链利益共同体。

“N”,即多个家门口小微企业、加工作坊或农户家庭等不同生产经营主体。

“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带动小微企业、加工点近1万家,助推一个个“土特产”变身大产业,实现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三链重构”,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多种业态,强力催生三产融合嬗变升级,真正把产业链实体留在县域,将更多就业岗位留在乡村,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就业、就地城镇化,养老带小、上班挣钱、农忙种地“三不误”。

穰东镇立足服装独特优势,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投资7.6亿元打造服装产业园,一期已建成16栋厂房,入驻服装企业22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该镇的服装品类从原来单一的男女裤、中山装等,发展到针织、羽绒服、棉服等,产品品质从中低档为主发展到高中低档全覆盖。

邓州市刘集镇依托传统黄酒产业,多次邀请相关专家、优秀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探讨发展方向和具体举措。以光照黄酒为龙头,以黄酒协会做平台,采取“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领各黄酒生产厂家、作坊协同发展,打造黄酒产业“1+N”产业集群,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带动群众致富。并与河南工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设立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在酿酒粮食原料选择、制曲、贮藏、新产品开发以及企业人才培训、发展规划、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增强刘集黄酒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化和现代化程度。

该市供销社红薯产业协会以“渠首红”特色农业产业园为中心,吸纳夏集、汲滩、九龙、构林、龙堰、都司、赵集等乡镇的15个专业种植合作社和500名种植大户,加入产业协会抱团发展,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累计带动就业5000余人,红薯收购储藏加工销售年产值达6.75亿元。

……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特色产业集聚成势。邓州市委副书记马俊宏介绍,目前,该市已培育出穰东服装、刘集黄酒、构林面粉、腰店雨伞、陶营水产、龙堰红薯、孟楼高粱、高集烟叶、文渠内衣等一批三产融合品牌和14个大品类协会,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了产业根基。

跑出加速度,创出新辉煌。邓州市委书记邓俊峰说,责任在肩,唯有实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南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向中等城市迈进,当好“排头兵”、实施“领头雁”,在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实践中“走在前、当先锋、挑大梁”,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贡献邓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