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百家言”:零食“公摊面积”也要挤水分


记者 杨峰

2024-01-23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消费者买了一大袋零食,打开却发现零食太少、空间太大,这种情况被网友戏称为零食“公摊面积”过大。显然,食品厂商如此操作,是为了多赚钱,在同样的包装体积下,剩余空间越大,厂商的成本就越低,利润就更高。但对于消费者来讲,却是花了冤枉钱。

零食“公摊面积”过大,本质上属于“过度包装”。按照监管部门发布的“新国标”,食品包装不应超过三层,非接触食品的包装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的20%。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以及混装要求有一项不符合规定,即可判为“过度包装”。厂家故意利用包装空隙比率大的障眼法,凸显零食更“有料”,无非是想借此卖更高价格。

零食“过度包装”不仅浪费资源,增加废弃物污染环境,还涉嫌虚假宣传,利用包装误导消费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大而无当”的体积,容易令消费者做出错误选择。

“过度包装”还可能造成不公平竞争,使“劣币驱逐良币”。厂商发现利用“过度包装”即可轻松赚钱,占领市场份额,就会将重心转移到包装上,进而引起更多厂商效仿,竞相比拼“过度包装”,卖产品变成了卖包装,令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月饼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显然,对于零食“过度包装”现象,不可置之不理,应采取措施予以遏制。

“新国标”实施后,监管部门有了执法依据,可以对零食行业的“过度包装”现象加以整治,督促厂商合规生产经营,挤掉包装“水分”。零食厂商应主动对包装做减量、减材等处理,减少内部剩余空间,提高产品性价比,让消费者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