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印发《南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5年)》


记者 刘露

2024-04-11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日前,南阳印发《南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我市将通过健全七个体系,全面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协同、保障等关键能力,不断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健康南阳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能够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监测和预警体系、应急救治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显著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能够充分满足群众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预防控制体系、慢病防治体系、支撑保障体系,显著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有力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健全应急指挥体系

健全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升级改造南阳市一体化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建成市、县、乡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连接国家、省卫生健康委和我市各级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现统一调度、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

完善应急预案和定期演练机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市中心医院、南石医院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提升应急能力。提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装备水平。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鼓励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结合、平战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

健全预防控制体系

加强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持续实施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提升生育全程保障服务水平。到2025年,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达到三级水平,县级妇幼保健机构60%以上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持续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到2025年,实现市、县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加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建设,推动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85%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和健康促进与教育。建立市、县、乡三级健康科普知识传播体系,构建“线上+线下”的科普传播矩阵,把“健康大讲堂”“健康生活秀”栏目和“健康南阳行·大医献爱心”活动培育成具有影响力的健康教育品牌。每年开展一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

健全监测预警体系

结合各地人口及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科学部署监测哨点,合理扩大哨点范围,构建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核心,涵盖动物检疫、口岸检疫、食品安全监测、学校及养老机构健康监测等内容,兼顾常态与应急、入境与本土、城市与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全方位、多渠道、常态化监测网络,覆盖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构建全域监控和全流程追踪的监测网络。

建设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实验室检测网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实时监控,快速检测、准确鉴别,提高对可疑症状、可疑因素、可疑事件识别能力。强化疾病与危险因素监测,持续强化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地方病监测,有效遏制重大传染病传播蔓延。

健全慢病防治体系

健全慢性病防治网络,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慢性病专病防治中心,到2025年市、县(市、区)全部建成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5个慢性病专病防治中心。

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教育宣传等功能。到2025年市、县(市、区)全部建成社会心理服务指挥(指导)中心并规范化运行,社会心理服务乡镇(街道)覆盖率90%以上、村(社区)覆盖率70%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覆盖率80%以上。90%以上的中小学校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服务。

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高血压、糖尿病为切入点,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和健康指导。对行动不便、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开展上门随访、康复护理、家庭病床、安宁疗护等服务。深入开展脑卒中、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早期筛查与干预,在基层大力推广慢性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管理模式。

健全应急救治体系

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建立院前院内协同救治绿色通道,实现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无缝衔接。全方位提升指挥调度、紧急医学救援、急救和救援培训、消毒隔离等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医疗救治能力,依托市中心医院新建市传染病医院,每个县(市)依托1所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病院区或符合规范的病房楼。发挥中医药应急救治作用,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

强化重点人群防护,分级分类建立重点人群健康档案,以乡镇、社区为单元,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全老人、儿童、孕产妇、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档案。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依托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市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推进市中心血站标准化建设,每个县(市、区)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1个标准化储血点。

健全支撑保障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2024年至2025年,计划培训培养疾病预防基础及骨干人才570人。持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加大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心理健康、职业健康等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医师。

加强科技创新,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业务系统整合融合,开展数据归集治理、赋能创新,实现居民全生命全周期数据管理。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较为完备的全民健康信息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数据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依托公众号、App、网站等媒体完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拓展“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水平。

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健全完善储备体系,形成区域储备、市县储备和医疗卫生机构储备相结合的立体化储备格局。加快推进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市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提升储备能力。优化应急医疗物资产能储备品种目录、数量,加强生产能力动态监控。提升物资调配能力,确保重要应急物资在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动态储备防护物资和药品,作为政府储备的补充。鼓励学校、养老院、护理院、儿童福利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医疗物资。

提升生活物资储备能力。按照“商业储备为主、政府储备兜底,本地物资为主、外调物资补充”原则,提升生活物资应急保障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期间居民生活物资储备充分、供应有序、价格平稳、配送及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