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百家言”:算法不能成了算计


记者 杨峰

2024-07-04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在交通出行、酒店预订等各类平台上,面对同样的网络服务或商品,不少老用户发现,自己支付的价格竟然比新用户高,“大数据杀熟”已经成为人们最常诟病的现象。

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针对当前消费者频繁遭遇的“大数据杀熟”、自动续费陷阱等问题,“条例”提出了具体的规范措施。

对于“大数据杀熟”和“区别对待”问题,“条例”禁止经营者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针对自动续费问题,“条例”规定明确,必须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以及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

“大数据杀熟”为何屡禁不止?很大程度在于,消费者遭遇“杀熟”后,维权成本很高。很多人看着自己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损失,再对比一下为了追回损失要花费的时间、金钱乃至与客服纠缠的精力,往往会选择知难而退。

  “大数据杀熟”,实际上就是平台对算法的滥用。打破算法“黑箱”,归根到底要明确,商业平台对用户浏览信息、消费记录、位置定位等数据的采集和应用,界限究竟在哪里?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更要拿出有效的措施,做好对平台的监管和约束,督促平台切实履行责任,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