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建强副中心 打造增长极 奔向新辉煌”系列主题第七场新闻发布会。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了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今年以来,我市工信系统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促质、向新而行,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17条重点产业链规模大幅提升,数转智改、专精特新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
工业经济运行实现“新提升”
今年以来,市工信局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推进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97个,总投资3568亿元。聚焦“双50”重大工业项目,即50个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50个当年投产且新增产值亿元以上项目,迅速形成实物增长量和现实生产力,为全年稳增长提供强力支撑。
同时,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打通痛点堵点,解决企业诉求。瞄准重点县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常态化调控调度,着力破解难题,强化要素保障,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提速、量质齐升。
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稳步增长良好势头,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面上工业生产逐步向好发展,高端制造牵引作用不断释放,新质生产力增长势头明显。1月至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有31个生产实现正增长,其中23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目前居全省第一方阵第五位,也是十年来最好水平;这些指标都创造了近年来历史新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7+17”链群发展迈出“新步伐”
去年以来,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我市聚力构建“7+17”现代化产业体系,即:全市重点培育7大产业集群、17个市级重点产业链,布局N个未来产业新赛道,“7+17”产业体系涵盖了我市的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
我市在高标准制定重点产业链培育总体方案和17个分链方案的同时,还创新性实施“三长制”“1+7”工作法,推行“链长+专班”“图谱+清单”工作机制。重抓重推“双50”重大工业项目,天然碱矿伴生盐资源综合利用、牧元安粮异亮氨基酸、乐凯高阻隔膜、众德汽车三期等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产投食品产业园一期、中牧牧原生物、中天碱业、仲景食品等一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重点产业链群体系建设全面起势。
同时,抢滩布局合成生物、新能源装备及化工、航空再制造及低空经济等新赛道,着力培育新的增长极。超硬材料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南阳也是河南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零”的突破。
2024年,新增3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省第1位,全市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规模可分别达到1700亿元、900亿元、850亿元。
“一转带三化”取得“新突破”
“一转”即数字化转型,“三化”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今年,新增2家省级数字领航企业、全省第1位;新增34个省级智能工厂(车间)、全省第2位;新增12个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全省第3位;云防爆的“基于防爆行业的协同制造平台”被认定为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及应用服务平台(南阳)上线启动,标志着我市在此领域进入了省先进行列。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今年,5个园区入选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全省第1位;9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全省第2位;29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全省第3位。
深入实施高端制造工程。今年,14家企业入选省“机器换人”示范项目、全省第2位;6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产业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西湖牧原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合成生物领域科技前沿,异亮氨基酸等一批项目转化落地;东方光微研究院也不断拓展光电产业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光热玻璃、隔热玻璃、光导照明等一批产品即将下线。
持续培育创新主体,今年457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全省第2位,3个创新项目进入“创客中国”河南大赛50强。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卧龙防爆、中光学、乐凯华光等企业攻关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迅速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南阳工业新的增长点。
优质企业培育彰显“新成效”
狠抓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着力促进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增强制造业价值创造力。2024年,牧原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牧原、龙成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企业入选2024年河南省民营企业100强。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7家、全省第2位,培育25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头雁企业。通过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三个层次、四项措施 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
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
按照国家、省战略部署,我市高度重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40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2022年至2023年,为鑫泰钙业、一通防爆等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争取奖励资金1246万元,为汇博医疗、海宏科技等5家重点“小巨人”企业争取奖励资金849万元。截至目前,全市“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专精特新贷”融资平台获得贷款18.6亿元。
四个方面
推动绿色制造低碳转型发展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绿色制造低碳转型发展工作,引导企业生产向洁净化、资源化、低碳化、绿色化转型。
积极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共成功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9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24家,位居全省第三位;省级绿色工业园区6家,位居全省第一位。
持续推动绿色化改造工作。聚焦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动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促进重点产业链绿色化转型。2024年,共谋划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52个,总投资224.2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84.56亿元。
加强数字化能碳管理建设。组织举办全市绿色微电网建设宣讲会和工业领域碳核算及碳资产管理培训班。2024年,市天泰新材智造、汉冶特钢、福森药业等9家企业的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通过省级评定,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开展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对重点企业开展免费节能诊断服务和节能专项监察,促进企业提高能效水平。中源化学被工信部评审命名为2024年度纯碱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填补了我市这一国家级荣誉空白;卧龙防爆6个系列14个产品列入国家节能降碳技术装备目录。
推进工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推动规范化、高值化利用,目前,全市8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