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部署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点工作。
今年,我市人社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五聚五提”为总抓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力以赴优服务、惠民生、促发展、争出彩,持续稳就业、育人才、促增收、防风险,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聚焦发展需求 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
今年,全市人社系统将重点围绕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引育等方面,持续建强各类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人力资源强市。
构建高端人才引育体系。以京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对口协作框架协议》为抓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深入推进两地高层次人才交流互动,适时组织好“北京博士后乡村振兴服务团河南南阳行”活动,为重点领域提供项目对接、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技术帮扶和人才服务。推进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全年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5万人次。强化博士后制度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吸引、集聚能力,加大博士后科研平台开发力度,全年招引博士后等青年人才110人。
聚焦农民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行业领域,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8.7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4.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
聚焦就业优先 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今年,全市人社系统将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着力点,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重点推进“2+3”就业工作体系,提升完善“智慧就业”云平台、四级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民工群体就业、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住就业基本盘。
坚持农民工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多渠道巩固、扩大农民工就业。开展好“春风行动”“春暖农民工”等专项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强劳务协作,拓宽农民工就业增收空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1万人。
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用好用足稳岗返还、税费减免、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工具,健全用工服务保障机制,支持经营主体减负稳岗,提升吸纳就业能力。
进一步完善优化四级就业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覆盖范围更广、人岗匹配更准、就业质量更高的就业创业工作格局。持续扩大零工市场规模,为就业群体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零工信息。不断完善优化“诸葛英才”综合性人力资源产业园运营,力争年底前实现入驻企业超过30家,营收突破3亿元。
聚焦安全稳定 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完善协商协调、争议处理、行政指导、监察执法、风险防范机制,重点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组织开展企业薪酬调查,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工资决定机制改革。落实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持续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推行技能人才薪酬指引,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进一步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完善基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争议处理、行政指导和监察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新业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功能作用,及时处理新就业形态企业违法违规用工问题线索,从政策、机制等层面切实保障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持续开展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专项行动,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加强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探索调解员仲裁员激励约束和职业保障制度。全年实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保持在60%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保持在90%以上。
聚焦制度改革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水平
今年,全市人社系统将充分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功能作用,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减少劳动者后顾之忧,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上贡献力量。
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持续实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三年提质行动。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积极引导、支持中小微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进一步加大个人养老金制度宣传力度。
聚焦“小、微、新”企业和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加强数据共享、比对,建立“数据找人”资源库,精准掌握漏保、脱保、断保人员底数,推动实现全民参保、应保尽保,力争到今年底全市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50.36万人、72.6万人、8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