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2025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我市民政系统将进一步完善民政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今年,我市将加快推动老龄工作机制重构、体系重塑。
加快健全体制机制。召开全市老龄工作会议,研究建立重大问题协商、重点工作督导、重要政策调研等制度,推动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职,促进议事协调机构高效运转,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完善老龄制度政策体系。协同相关成员单位研究制定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深化老龄化国情市情教育、推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等政策文件,出台一批让老年人有获得感的政策举措;建好用活“银发人才库”,深入开展“银龄行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好全国“敬老文明号”和“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推荐工作,策划开展“敬老月”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加强适老化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孝亲敬老浓厚氛围。
健全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自今年1月份开始,我市将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了124元和117元,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每人每月分别提高了6.5元和12元。
加大儿童关爱帮扶力度。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健全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的关爱保护机制,着力解决留守儿童“脱管”“失管”等问题;深入开展流动儿童监测摸排工作,保障好流动儿童在流入地享受教育、医疗等服务的权益。
加强儿童福利工作阵地建设。积极搭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关爱服务,依托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之家等开展多样化活动,满足困境儿童的发展型需求和支持型需求。
加快布局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加强农村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设施建设,为更多残疾人家庭解决照护难题;积极推进市级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扩大社区康复服务供给,深入实施“精康融合行动”。
积极推动养老服务改革创新
今年,我市民政系统将重点抓好养老服务“3+3+3+N”工作部署,在健全县乡村三级设施网络、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让更多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优质、便利、可及的服务。
扩大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高标完成省重点民生实事任务,推动46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6个县级特困供养机构达到二级以上养老机构标准,建成114个村级示范性养老服务站点,完成5816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培训养老服务人才不低于4190人次;持续抓好老年助餐设施和示范点建设,打造以失能失智照护服务为特色的示范性机构;抓实营商环境牵头任务,争创营商环境评价先进。
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开展“养老服务消费促进月”活动,建立“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强养老服务品牌企业培育;出台我市促进养老服务消费若干推进措施,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
加强养老服务监管。制定我市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措施,实施养老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养老机构安全问题排查整治、养老服务领域防范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
积极申报项目试点。指导各县市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项目试点,抓好新野县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项目试点推进和经验推广,提升“宛美养老”品牌影响力。
着力优化社会事务管理服务
地名、婚姻等社会事务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政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我市民政系统将着力办好群众的“身边事”。
培育文明婚俗新风。加强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推广婚姻登记电子证照应用;深化婚俗改革,创新婚姻登记颁证服务方式,开展婚姻登记便民服务进社区活动,更好地简化流程,贴近年轻人需求,在探索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婚俗陋习方面取得新进展;探索创新“机关+社会组织+志愿者”婚姻辅导模式,线上线下发力,丰富辅导形式,延伸服务链条,维护家庭稳定、社会和谐。
发挥地名工作价值潜力。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落实《河南省“乡村著名行动”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年底前全市40%乡(镇、街道)达到基本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地名公共信息基础性作用,加快地名文化成果转化进程;建立市、县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申报工作为契机,保护、挖掘和传承地名文化遗产,丰富和提升地名文化遗产内涵价值。
持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今年是脱贫攻坚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市民政系统将全面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织密兜底保障网,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近期将出台《南阳市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指导各县市区全面开展低收入人群排查认定工作,有序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和可及性;加大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低保、特困等保障范围,实现风险预警、动态监测、精准施策“三同步”。
健全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推动提标扩面。今年城乡低保、特困标准将再提高。我市民政系统将持续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绩效评价,对救助资金的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实行全流程监管,对重点县点对点检查指导,确保救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大救急难力度。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全面实行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作用,对于情况特殊的困难群众实行“先行救助”“一事一议”;加强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救助服务,提高主动发现及时性、站内照料专业性、寻亲安置精细度。
创新救助方式,推动传统救助转型发展。在总结前期救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措施,拓展服务内容,引导社会专业力量参与,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服务,从“兜底救助”向“品质救助”转变。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有序推进界线联检,防范化解边界争议纠纷,确保边界平安稳定。
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鼓励支持在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协同社会治理、强化民生保障等领域孵化社会组织;加强与业务主管单位的协作联动,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引导社会组织提高依法自治水平,持续推进“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工作,常态化开展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
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指导慈善组织严守公益初心和非营利底线,加强自我管理,规范慈善行为,主动接受公众、媒体及捐赠者的监督,切实提升慈善活动透明度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