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袁店汉回族乡:“采摘经济”促增收 农旅融合助振兴


记者 刘露

2025-05-19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又到麦熟杏黄时。被誉为“小杂果”之乡的方城县袁店回族乡陆续成熟的1000多亩黄杏进入采摘旺季,随之兴起的“采摘经济”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方城台记者王小玲报道:

 成熟的黄杏、青涩的桃李,成串的葡萄......走进位于袁店回族乡罗汉山下汉山村的小杂果种植基地,就像走进了“百果园”。果农们穿梭于杏林间忙碌采摘成熟的果子,抢“鲜”上市。在种植大户马桂甫的杏园里,颗颗饱满的黄杏在绿叶掩映下格外夺目。他一边组织村民采摘:,一遍忙着分拣、装箱、称重。马桂甫:“已经采摘三天了,昨天批发6000斤,采摘不低于3000斤。”

 漫山遍野黄澄澄、金灿灿的杏子也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整个基地涌动着农旅融合的蓬勃生机。游客刘女士:“我们离这不太远,每年这个时候都来采摘,今年这是第二趟。口感挺好的,酸甜、个大肉也多,来采摘的人挺多的。”

   目前,汉山村林果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林果业的发展,还解决了100多人的就近就业增收问题,林果产业已成为当地村民的“绿色银行”。汉山村党支部书记兰云天:“汉山村全村农户有297户,整个林果基地就涉及了267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果园。杏采摘完之后接下来就是桃、李梅、葡萄、板栗相继成熟,每年从农历的4月到8月一直都有果子采摘。”

  在该乡金店村的桑葚采摘园,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桑葚挂满枝头,有红的紫的,似红玛瑙、如黑珍珠,游客纷至沓来,小小的采摘园撑起了村民的“致富伞”。采摘园负责人陈小娟告诉记者:“我们这个采摘园从5月6日开始采摘的,每天来采摘的人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二三百人,这3亩地一年最低收入3万多块钱。下一步要增加树莓、蓝莓、无花果,这样可以拉长采摘时间,吸引更多的游客们过来采摘。”

近年来,袁店回族乡围绕“山水”做文章,依托罗汉山和乡域自然资源优势,聚力“一村一品”,采取“基地+果园+采摘”的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和 “采摘经济”。以果富农、以果兴旅、以果美乡,以果为“媒”,串联起种植、采摘、旅游一体化的多元业态,真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结出了甜蜜而又丰硕的乡村振兴“果”。袁店回族乡副乡长李保:“截至目前,袁店回族乡以小杂果为主的林果产业已发展到6000多亩,以此带动5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林果产业已成为袁店回族乡农业转型发展的加速器、群众致富的助推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