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高温多雨叠加出游高峰,多种病原微生物繁殖旺盛,是各类传染病和健康风险高发期。日前,市疾控中心发布8月份健康风险提示,提醒广大市民重点关注五大领域,做好科学防护,健康安全度夏。
严防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指通过节肢动物(如蚊子、白蛉等)叮咬传播病原体的疾病。相关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常见虫媒传染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丝虫病、黄热病、黑热病等。媒介生物在吸食被感染者的血液后,病原体在其体内发育和繁殖,当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原体传播给新的宿主。
对于防治虫媒传染病,市疾控中心建议,定期清除住宅周边积水,清理家庭及周围环境各类无用积水、水生植物容器等,消除蚊虫孳生环境;做好个人防护,户外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有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被叮咬后,如果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向医生告知暴露史。
警惕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和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7至8月为手足口病高发期。
对于防治手足口病,市疾控中心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及时接种EV71疫苗,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做好个人防护,加强个人手卫生,尤其是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指导孩子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常通风、勤消毒。
预防食源性疾病和感染性腹泻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食品及原料易受到微生物污染,进而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同时,随着雨水增多,毒蘑菇、有毒植物生长茂盛,误食风险增加。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呈现上吐下泻的典型症状,部分病例还伴有发热、头痛、食欲缺乏、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等症状。
对于预防食源性疾病和感染性腹泻,市疾控中心建议,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野味,不吃野生蘑菇,不吃有毒植物,不吃感官异常食品;注意烹饪环境卫生与烹饪方式,外出就餐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水,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当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身边有腹泻患者时,要注意饮食隔离,做好餐具等消毒。
应对洪涝灾害风险
进入盛夏,降水强度增大,易出现洪涝灾害,要预防意外伤害,注意饮用水安全,防止病从口入。
市疾控中心建议,出行前,提前了解天气和路况信息;恶劣天气应避免出行,远离危险地带;如确需外出,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保持通信畅通,提前规划好路线并告知家人;暴雨来袭时,要选择地势高、牢固的建筑物进行躲避;下雨天出行时,如果发现水面有漩涡,要绕道而行,同时注意车辆行驶安全,控制车速,谨慎变道。
保障暑假安全
暑假期间,孩子外出玩水、游泳等活动频繁,家长应加强监管,注意防范溺水等不安全事件发生。
市疾控中心建议,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确保交通安全;不要让孩子独自在路边、车辆周边玩耍、逗留,培养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选择规范的游泳场所,不去池塘、水库、沟、河等情况复杂的自然水体游泳、戏水。防止中暑,避免长时间待在高温、高湿环境中。
通讯员 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