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记者从南阳市城市管理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我市将坚持目标、问题、结果“三个导向”,聚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普惠、智慧”六大城市建设目标,从转变思想观念、坚持精管细养、强化生态保护、守牢安全底线、做优公共事业、提升管理效能六大维度发力,推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使城市更具温度与魅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六项重点工作 亮出一份出彩答卷
会议通报了我市在公用事业运行管理、“双违双围”整治、生态环境治理、城市防汛排涝、智慧城管运行、执法监督保障等六项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各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公用事业运行管理方面,我市全面强化了供水、供热、污水等领域的建设与运营。供热新增41万平方米、储备146万平方米,购热价下调;二次供水整治启动,29座污水处理厂问题全解决;燃气排查整改711处隐患,更新管道27.64公里,取缔62个黑窝点。
“双违双围”整治成果突出,中心城区违建拆除率93%、释放空间1.54万平方米,私搭乱建整治占比71.7%;围挡整改率超八成,户外广告问题全整改。
生态治理扎实,扬尘巡查6166个项目,32家企业安装监控;餐饮油烟设施全覆盖、达标率99%;8条内河清理垃圾3871车、补水4838万立方米;清理建筑垃圾19.29万吨。
防汛排涝开展41次演练,储备15.5万件物资,疏通管网871.41公里。智慧城管结案率99.98%,6个街道实现“三零”;执法监督清理4.86万起占道经营,培训500余人,整改211个执法问题。
转变思想观念 激活创新城市发展动能
精准争取政策资金,提速项目建设。各县(市、区)将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完整社区建设、生态修复等国家重点支持方向,做实项目谋划与储备,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对已开工项目,加强全过程跟踪调度,确保依法依规快速推进、早日见效。
优化执法方式,深化服务型执法。积极推行“721工作法”,依托全市城管执法人才库,深化“首案指导帮扶”“城管执法大家谈”制度,常态化开展“城市管理服务进社区、进小区”活动,实行“开门式”执法与“贴身式”服务。以查处违法建设、占绿毁绿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强化执法保障,推动城市管理服务从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社区小区及居民楼院延伸,融入基层治理。
改进治理方式,织密网格化管理网络。聚焦实用管用原则,持续完善“四级网格、六级联动”城市网格化管理机制。建强网格员队伍,充分发挥“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指挥协调网络作用,推动更多城市管理问题在基层发现、在萌芽阶段解决。
坚持精管细养 擦亮宜居城市底色
升级环卫管理,提升城市洁净度。加大环卫财政投入,提高机械化作业车辆使用率,持续开展“洗城洗路”清洁行动与每周五“全民大扫除”活动,强化“夜经济”环卫服务保障。同时,推进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环境卫生整治,全面提升环境卫生质量。
规范市容秩序,改善城市形象。重点治理主次干道、交通路口、景观节点、出入市口等区域,集中解决摊贩乱摆、广告乱贴、垃圾乱倒、停车乱放等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城市干净有序,提升整体形象。
攻坚“双违双围”,维护城市公共空间。违法建筑侵蚀公共资源、威胁群众安全,原2014年相关暂行办法已不适应当前需求,市城管局牵头修订的《南阳市中心城区违法建设治理办法》近期将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明确区政府(管委会)治理责任。各县市区需落实属地责任,消存量、遏增量;围挡治理按“减存量、控增量、提质量”原则,规范审批与管理。
推进垃圾分类,完善回收体系。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与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两网融合”,确保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小区全覆盖,各县(市)覆盖率超80%。强化餐厨垃圾收运管理,年底前实现中心城区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签约全覆盖、处理设施运行负荷超70%。
强化生态保护 绘就美丽城市画卷
铁腕治理扬尘,守护蓝天。持续开展扬尘污染治理提升行动,对建筑工地、建筑垃圾、餐饮油烟等重点领域进行高频次、全覆盖巡查督导,对敷衍整改、屡查屡犯问题挂牌督办、顶格处罚。加大投入推进扬尘污染防治智慧化监控平台升级,加快在建工地监控系统联网率,提升科技控尘水平。
攻坚黑臭水体,守护碧水。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巩固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内河水质监督性监测,精准定位黑臭根源、靶向治理,确保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常态化开展城市河道清理保洁,统筹科学调水与生态补水,维持良好水生态景观。
整治建筑垃圾,推动资源化利用。即日起至春节前,南阳各县(市、区)开展建筑垃圾“三个一”行动,确保积存垃圾发现即清、春节前清零;依托智慧平台建立全过程电子联单制度,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年底前,每县(市、区)至少建1处临时消纳场并完成专项规划,同时加强炉渣监管,邓州市、唐河县等地年底前实现焚烧飞灰规范化处理。
守牢安全底线 筑牢韧性城市屏障
严抓防汛排涝,应对极端天气。各县(市、区)持续开展“双清双堵”整治行动,加快在建排水防涝项目进度,加强值班值守,提升防汛救灾能力。中心城区重点推进杏树庄前街铁路涵洞、人民北路万和医院等11处积水点改造,尤其要加快高铁片区积水点整治,压实责任、限时整改。
深化燃气整治,保障用气安全。持续开展燃气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巩固专项整治集中攻坚成果。深入推进城镇燃气管道“带病运行”治理,常态化开展“三黑”(黑窝点、黑气瓶、黑交易)整治,加强涉气第三方施工安全管理,确保燃气管道安全运行。
排查安全隐患,守护群众安全。依法依规清除各类废弃构筑物和高空悬挂物,做到“能拆尽拆、该拆尽拆”,保障群众“头顶”和“身边”安全。同时,实施老旧道路桥隧安全韧性提升改造,做好低温冰冻、空气污染等恶劣天气防范应对工作。
做优公共事业 夯实普惠城市基础
保障安全供水,提升水质水平。尽快修订《南阳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推进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供水水质监管,组织县级交叉互检与市级水质抽检,全面提升水质管理水平。
确保可靠供气,规范燃气市场。各县(市)有序推进燃气企业规模化整合,年底前形成“一城一企”的管道燃气经营格局。在瓶装液化气领域,参照中心城区做法启动企业成本监审,指导企业合理定价。
实现稳定供暖,优化营商环境。研究优化热源调度策略,推进中心城区供热“多源一网”及白河南热电厂建设,扩大供热覆盖。同时,相关企业需做好营商环境评价、整改中期评估问题,南阳公用事业集团整合公用事业资源,实现服务一体化。
提升管理效能 打造智慧城市标杆
升级数字平台,推动市县一体。按照“以市带县、以县促市、市县一体”技术路径,推动市县数字城管平台升级、运管服平台和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设,提升治理成效。
建设城建数据中心,打破数据壁垒。加强协调联动,加快数据收集整合,解决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问题,构建“全域一体化、服务立体化、安全体系化”的数字档案馆体系,更好地服务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
提高运行质效,拓展群众参与渠道。各县(市、区)提升“智慧+”融合能力,加强与领导驾驶舱及其他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强化城市运行数据采集、分析与利用。大力推广市民“宛手拍”,拓宽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渠道,提升城市运行效能,助力打造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