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乔典运乡土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西峡隆重举行


记者 刘露

2025-09-22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9月21日晚,西峡县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灯火璀璨、文气盎然,首届乔典运乡土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这场将高端文学对话、隆重颁奖仪式与地方文化展示融于一体的文艺盛会,为这座富有文化底蕴的豫西小城带来了金色的文学光芒。

当晚的活动在充满西峡地域特色的文艺表演与专题片展映中拉开帷幕。南阳市委、市政府及西峡县相关领导与来自全国的著名作家、获奖作者、名刊名社编辑、媒体记者及当地文学爱好者近300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文学盛事。

乔典运作为从西峡走出去的著名作家,是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扎根西峡这片土地,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和农民的心路历程。以其名字命名的乡土文学奖,旨在奖励那些深刻反映中国乡土社会变迁、塑造鲜活农民形象、展现乡村文化魅力的优秀作品。

乔典运乡土文学奖由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评奖,在规定申报年限内创作、推出的在中国杂志公开发表的乡土文学作品均可参评。设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以及长、中、短篇小说提名奖。原则上三年评奖一次,每届设长篇小说奖一名、中篇小说奖一名、短篇小说奖一名,长、中、短篇小说提名奖各5名。颁奖地永久设立于乔典运文学馆。首届乔典运乡土文学奖评审于2024年2月5日正式启动,12月22日完成终评,2025年1月7日发布评奖结果公示。

首届乔典运乡土文学奖评选结果:王跃文《家山》获长篇小说奖,陈集益《金塘河》获中篇小说奖,李晁《雾中河》获短篇小说奖。

王跃文的《家山》,以大湘西沙湾百年变迁为经纬,以陈氏家族命运为脉络,将乡土中国的伦理秩序、宗法传统与时代激荡熔铸为一部民族史诗。作品以静水流深的笔法,深描乡土社会的根系与魂魄,演绎文明进步的足音。户籍田亩、捐税征纳、婚丧嫁娶,皆成文明赓续的密码。乡村建设、抗日救亡、迎接解放,翻开时代变迁的篇章。缠绵悱恻的故事里激荡着侠义文化与乡绅精神的回响,这部作品既是对湖湘大地的深情回望,亦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当代诠释,让血脉深处的乡愁与文明赓续的星火在纸页间永恒流传。

陈集益的《金塘河》以其深沉隽永的笔致,勾勒出一幅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蓬勃图景。父亲的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巧妙融合,塑造了一个极具时代典型意义的农民形象——从围栏建坝、抗洪抢险,到开荒垦地、挑水抗旱,字里行间深情凝视乡土中国,大声歌颂田野之美、劳动之美。作家以解剖时代肌理的勇气,将农民与土地的脐带关系缝合成一幅流动的乡土画卷,那些在田埂上蜿蜒的脚印,最终汇聚成奔涌向前的时代浪花,让每个阅读者都能听见土地深处传来的、绵延不绝的春讯。

李晁的《雾中河》以西南河谷的“雾水”小镇为原点,以“雾”与“水”为意象,将乡土中国的生存哲学凝练为一部冷峻而深邃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家以克制的笔触,通过环境显映人心的方式,剖开闭塞河谷的潮湿与混沌,以河流为中心,书写出人性中的冷酷与暖流,以河水的变化倒映出人世的无常,表现了人与河流的博弈与神秘对峙,并透过沉痛过往与当下形成比照,探索了人物如何在时间的流逝中理解创伤、面对失去、走向未来。

在隆重的音乐声中,获奖作家依次登台领奖。

提名奖获得者同样收获了掌声和敬意。关仁山《白洋淀上》、赵大河《我们的路》、赵兰振《夜长梦多》、李天岑《三山凹》、王俊义《民间的别司令》获长篇小说提名奖;谷禾《大鱼》、郑在欢《团圆总在离散前》、李知展《流动的宴席》、韩向阳《呓语乡村》获中篇小说提名奖;朱山坡《深山来客》、赵文辉《崖上》、雷默《祖先与小丑》、智啊威《在河水的嗓子里》、张中民《自以为是的人》获短篇小说提名奖。

值得一提的是,4位南阳作家赵大河、李天岑、王俊义、韩向阳获得提名奖。

颁奖过程中,穿插着富有西峡地域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舞蹈《虎头韵 非遗情》不仅展现了当地劳动人民温情与祝福,还舞出了文化传承;诗朗诵《伏牛山颂歌》抒发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赞美;西坪民歌《卖扁食》用根脉深处的乡音歌颂劳动和生活。这些节目与颁奖环节相得益彰,既展现了西峡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凸显了此次活动的主题——“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新时代乡土文脉”。

地处豫、鄂、陕三省交会处“金三角”地带的西峡,拥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几乎与华夏文明同步诞生。境内共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点413处,一般文物点329处,可移动文物793件。从战国时期爱国大诗人屈原到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设计者西峡人张江;从唐代畅游西峡的李白、王维、贾岛、孟浩然,到出仕西峡的金代元好问;从明代西峡诗人李衮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西峡作家杜谈,再到当代著名乡土作家乔典运、封光钊,更有目前擎起家乡文坛大梁的邱华栋、廖华歌、王俊义、何中兴、韩向阳、李雪峰……

西峡文学创作新人辈出,书画名家群星闪烁。国家一级美术师赵豫、著名书画家陈学同、张文恒、樊松坡、刘光欣、陈默等,文艺满树繁花,文脉赓续不断。仅49万人的西峡,拥有国家级文艺会员30余人、省级文艺会员百余人、市级文艺会员近300人,先后获得市级以上文艺奖项400余项。“文脉西峡”的万千气象,孕育出了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清杰,郑州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等西峡籍国家英才。近年来,西峡县累计投资数十亿元,完成了县城鹳河生态文化园、文体中心、乔典运文学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服务场馆建设。全县19个乡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299个村、社区全部建起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覆盖率达100%,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投资5200万元、占地5820平方米的地标性建筑——乔典运文学馆,更是集文学研究、作品展示、学术交流、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惠民工程。未来,西峡将借助“乔典运乡土文学奖”持续扩大区域文化影响力,积极巩固此次活动成果,继续深化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着力构建“乡土文学+”发展新模式,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文学主题文旅线路,促进文学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打造集创作、交流、转化于一体的文学生态圈,持续提升西峡的文化影响力,为书香南阳、书香河南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