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飘香。西峡县桑坪镇返乡创业青年张举山,在荒山上种植有机猕猴桃,并带动乡邻发展猕猴桃产业,让小小猕猴桃成为致富的“金果果”。
清晨,西峡县桑坪镇塘岈村的山雾还未散尽,37岁的村民张举山已穿梭在自家的猕猴桃果园里,指尖轻触挂满枝头的“金红50”红心果,眼里满是幸福。“2025年新挂果的2亩猕猴桃,果形好、糖度高,加上盛果期的园子,年底收入翻番稳了。”
2017年,张举山放弃了在外打工的稳定收入,带着“让荒山变宝”的想法回到家乡。他流转乡亲们闲置的小块山地种植猕猴桃苗木。为保证猕猴桃地里灌溉,张举山在果园里铺设自来水喷带;为保证果子品质,他跑到县里找专家请教,还自费去四川、陕西的猕猴桃主产区学习。如今他的果园里,每棵树的施肥量、施肥时间都有“定制方案”,连修剪枝条都要对照书本和专家指导的“一主两蔓”“少枝多芽”技术,确保通风透光。
如今,张举山的12亩猕猴桃园已有一半挂果,2024年仅猕猴桃一项就收入6万多元,加上种植的山茱萸,总收入突破10万元,比2023年翻了一番。他的成功,也点燃了乡亲们的返乡创业热情——镇里已有十几位在外打工的农民,跟着他种起了山茱萸和猕猴桃,张举山热情为大家传授技术。村民鲁志山:“过去,塘岈村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如今,已经有像我这样十几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陆续回乡,把荒坡重新拾掇起来,种上了猕猴桃和山茱萸。感觉是在外打工一年赚三万,不如在家种两亩猕猴桃桃。”
如今,塘岈村的荒坡上,猕猴桃藤蔓层层叠叠,果子挂满枝头。清晨的雾气依旧准时爬上山坡,但已不再是贫瘠的象征。它裹着果香,缠着希望,把整条山沟照得亮堂堂。从流水线工人到“山沟万元户”,张举山用8年证明:只要肯干,荒坡也能长出“金疙瘩”。
西峡台记者符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