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存在于记忆库的物事,如同一页满负着主人大半辈子的书写和涂鸦的纸张,正遭遇一块强悍的橡皮擦,纸上的字迹和画痕正被迅速擦去......”这是上海作家薛舒作品《远去的人》中,对于患阿尔茨海默症父亲的描述。
父亲在70岁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从起初的短暂失忆、性情暴躁多疑到逐渐不认识亲自生养的儿女,不认识陪伴身边的妻子,父亲遗忘速度是快速而令人痛心。
据相关数据报道,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与老年人口大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亿 人 ,占18.70% 。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群年龄每增长5岁痴呆患病率增加1倍。我国65岁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为 5.14% ,轻 度认知障碍患病率 为 20.8% 。认知障碍已成为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
一般在 65 岁以前发病为早发型,65 岁以后发病为晚发型,有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无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女性、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
一般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分为“ABC”三大类。
A是指生活功能改变: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对患者的一般生活功能影响不大,但是从事高智力活动的患者会出现工作能力和效率下降。随着疾病的进展,工作能力的损害更加突出,同时个人生活能力受损的表现也越发明显。在疾病晚期,患者在包括个人卫生、吃饭、穿衣和洗漱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完全由他人照顾。
B 是指精神和行为症状:即使在疾病早期,患者也会出现精神和行为的改变,如患者变得主动性缺乏、活动减少、孤独、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周围人较为冷淡,甚至对亲人也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会使精神行为症状恶化,可出现片断的幻觉、妄想(多以被偷窃和嫉妒为主);无目的漫游或外走;睡眠节律紊乱,部分患者会出现昼夜颠倒情况;捡拾收藏废品;可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如性脱抑制、过度进食;有时可出现激越甚至攻击行为。
C 是指认知损害: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认知损害以遗忘为先导,随后会累及几乎所有的认知领域,包括计算、定向、视空间、执行功能、理解概括等,也会出现失语、失认、失用。
如果怀疑患者存在痴呆的可能,建议对患者进行一下评估:
1.完整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科检查。
2.精神状况检查。
3.认知测评:认知功能筛查、生活能力评估、痴呆严重程度评估、认知功能的总体评估,以及专门针对某个特定认知维度的评估如记忆力评估、语言能力评估、注意力/工作记忆评估、视觉空间能力评估、执行功能评估等。
4.实验室检查:除常规生化项目(应包括同型半胱氨酸)外,应重点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维生素 B12及叶酸缺乏、贫血、神经梅毒等可能会影响认知功能的躯体疾病。
5.脑电图:用于除外克-雅病等。
6.脑影像:推荐磁共振成像
7.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检查
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痴呆与认知障碍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