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双拥办
黄河奔涌,传承红色血脉;中原大地,激荡双拥热潮。
今年4月,喜讯传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揭晓,我省21个市(县)荣登榜单,郑州、开封、洛阳、商丘4市实现“九连冠”。
河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沃土,也是兵员大省、双拥大省,这里军民鱼水情谊历久弥坚。战争年代,河南人民用独轮车将粮食弹药送往淮海战役一线;和平时期,“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的口号从这里叫响全国。如今,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正是中原儿女赓续“军爱民、民拥军”光荣传统的有力见证。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成立以来,河南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赓续双拥光荣传统,擦亮双拥“河南品牌”,持续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绘就了新时代河南双拥工作的壮美画卷。
高位推动夯实双拥事业“压舱石”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我省军地各级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作为党政军民共同的事业高位谋划、扎实推进。
组织领导更加有力。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促发展不忘固国防、搞建设不忘兴武装、享安宁不忘强战备,主要领导亲自参加重大节日军地互访活动,亲自研究解决双拥创建的重点难点问题。全省军地各级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军领导班子考核、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纳入军地议事日程、纳入全民国防教育。大力推动实现五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五有”“全覆盖”,铺就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双拥工作服务体系。
制度机制更加完善。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河南省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条例》,围绕化解“三后”难题、支前保障、部队建设发展等,制定10多个政策文件,形成“1+N”法规政策体系。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工作机制、拥军支前协调机制、军地联合落实“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协作制度、“五兵”关爱帮扶机制、全流程尊崇机制……一项项制度创新“组合拳”,使双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新时代双拥工作注入强劲动能。
创建成果更加显著。印发《河南省双拥模范城(县)动态管理暂行办法》,扎实开展全国及省级双拥模范城(县)创建考评、届中抽查活动,促进创建力度不减、劲头不松。目前,省级双拥模范城(县)数量已达88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数量达29个,数量较以往均明显增加。
卯榫相接,环环相扣。这一系列制度机制和举措,搭建起全省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四梁八柱”,为全省双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军地配合、社会参与”的双拥发展新格局,有力保障了双拥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向战为战当好强军目标“助推器”
今年3月18日,在郑州东站西广场,一批新兵即将乘高铁奔赴军营,时至就餐时间,郑州军供站迅速展开一场以“豫菜+军供”为特色的饮食保障行动,一碗碗热腾腾、香气四溢的河南烩面,让战士们感受到“舌尖上的拥军”。
部队需求延伸到哪里,拥军支前便拓展到哪里。我省军地各级聚焦部队遂行任务需求、演习演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难点事项,在政策上倾斜、财力上支持,助力驻豫部队战斗力生成。5年来,全省各地共完成1900余次保障任务,保障官兵20余万人次;全省累计投入7亿余元,用于446个驻豫部队营区改造及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了部队战备、训练和生活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工作机制,一大批部队急需、官兵期盼、地方发展所需的重难点事项得到有效解决。
位于开封的某空降兵伞降训练场,因村民耕种养殖等原因使用面积缩减,严重影响部队战备演训水平提高。2021年,开封市成立整治改造专班,不到一年时间,就让训练场地焕然一新,面积也从原来的700余亩扩至3500余亩,成为全军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空降训练场。
近年来,我省加大拥军支前实践探索,不断健全拥军支前应急应战响应机制,推动支前链嵌入作战链。去年10月,中部战区依托河南,首次组织“中部号角·拥军支前专项指挥演练”。受领任务后,全省军地各级齐心协力、昼夜攻研,“把研究性演练做成示范性演练”,实现从“一张白纸”到“一幅漂亮的工笔画”,为打赢新时代人民战争贡献了“河南智慧”。专家评估组给予“好”的最高评估等级,中部战区领导和兄弟省市也予以充分肯定。
后方无忧,前方无畏。我省倾力解决官兵后路、后院、后代“三后”问题。
大力推行“阳光安置”,接收安置转业军官近5000人,安置到公务员、参公岗位的占90%;接收安置退役士兵近2万人,安置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占88%,安置人数、安置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大力拓展就业创业路,实现12万余名退役军人、近1000名随军家属就业,帮扶2万余名退役军人创业。
今年5月,海军东海方向退役士兵移交安置军地协作推进会在舟山召开,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和安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全体工作人员分别被授予“郑州舰荣誉舰员”和“安阳舰荣誉舰员”称号,以表彰我省在退役士官移交安置方面的突出贡献。
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出台政策,为军人子女提供当地优质教育资源,解决入学入托和转学事项1.9万余件,5700余名军人子女享受到中招考试加分政策。我省还设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为数万名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帮扶与支持。
收到开学新礼物,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收到漂亮的新书包和新文具,非常高兴,非常自豪,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像爸爸一样光荣的军人。”军娃刘梓辰兴奋地说。许昌市连续4年开展“情系开学季·关爱军属军娃”活动,一项项贴心的举措,让军属暖心、官兵放心。
“感谢你们上门为我办理法律援助申请,帮我解了燃眉之急。”军属李某工作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因工伤赔偿与所在公司产生纠纷。南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动为李某提供法律服务,让李某非常感激。
近年来,我省持续探索涉军维权法律援助途径,省军区系统、驻豫部队团以上单位分别设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176个和76个;省、市、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设立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工作站176个,乡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均设立联络点,涉军法律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全民参与奏响全域拥军“主旋律”
做好拥军工作,光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需要不断拓展“朋友圈”,汇聚全社会资源和力量,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爱国拥军矩阵,营造“军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拥军力量不断扩大。为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全省深入开展“千业万店齐拥军”活动,倡导各行各业采取开辟优先窗口、优惠打折等方式,实现为军惠军和经营效益双赢目标。目前,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已签约拥军企业5300多家,拥军社会组织1400多个,涉及金融、通信、交通、旅游、医疗、邮政快递等多个行业;1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化拥军,建立拥军窗口、双拥通道等双拥站点4.6万个。
漯河退役军人闫涛的羊杂汤馆就是其中一家。多年前,闫涛从父亲手里接过祖传的羊杂汤馆,开店后闫涛便推出一项拥军服务:现役和退役军人来店消费享7.5折优惠。他还邀请有创业意向的退役军人到店里免费学习,而今,越来越多在这里学会一技之长的退役军人开起了自己的羊杂汤馆。
拥军内涵不断丰富。洛阳市开展“送技术进军营”活动,为官兵提供无人机操作、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能培训;信阳市军粮供应中心开展粮油科技进军营系列活动,普及粮油科技知识;上蔡县人民检察院为新兵送上“法治第一课”……多元创新的社会化拥军实践蓬勃绽放,不断擦亮双拥“河南品牌”。
漯河市连续21年开展绿色春风行动,已成为当地涵盖全年、覆盖全域的双拥品牌工程。今年3月,他们启动新一年行动,开展我和我的“第二故乡”合张影、双拥观影、志愿服务、困难帮扶等10余项活动,已惠及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市民群众2万余人次。
双拥典型不断涌现。近年来,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推动下,我省不断推进双拥典型培树工程,打造“十佳双拥人物”“最美军嫂”“最美拥军人物”“最美兵妈妈”等“最美”系列品牌,累计培树先进典型3000余人。40多年帮扶老红军、老荣军、退役军人的全国拥军模范买世蕊;为部队输送高素质兵员的塔沟武校党委书记刘海科;10余年为官兵送“爱心西瓜”200余吨,促成军地姻缘50多对的“红娘嫂子”白英平……他们用平凡善举诠释大爱,将双拥传统代代相传,让“军民一家亲”的暖流浸润中原。
拥军载体不断升级。在全省各地,双拥主题公园、双拥一条街,双拥文化展示墙等双拥元素随处可见,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各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双拥文化活动,将双拥文化融入城市精神血脉,如,洛阳市持续开展拥军进万家“五个光荣”活动,为退役军人家庭悬挂光荣牌,为现役军人家庭送立功喜报,大力宣传英模事迹……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的氛围日益浓厚。
中原大地参军热持续升温。数据显示,全国现役军人中,每10位就有1位是河南籍,信阳空军招飞录取人数连年居全国地市级首位;“河南好兵”品牌越叫越响,涌现出刘洋、陈冬等多位河南籍航天员和刘近、周帅等一大批精武标兵、模范代表。
双向奔赴共续军民“鱼水情”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驻豫部队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积极投身抗洪抢险一线,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参与军警民联防联治、处突维稳等重大任务,始终和河南人民心连心、肩并肩。
近年来,我省极端天气频发,多次造成旱涝灾害。驻豫部队官兵、民兵闻令而动、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子弟兵的使命担当。
2021年7月,郑州等地遭受持续强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中部战区快速反应,迅速调集任务部队和民兵参加救援,他们封决口、堵管涌、固堤坝、修道路……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子弟兵来了,我们就有希望了!”这是受灾群众最真切的心声,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永远是群众最坚实的依靠。
驻豫部队主动服务经济建设,主动担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乡村振兴、平安河南等建设工作,参与植树造林、无偿献血、结对帮扶……留下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时下,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张双井村,成片的桃林枝头挂满桃子。张双井村地处黄河滩区,过去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贫困村。牧野区人武部将张双井村作为定点帮扶村,打造“果园绿色林带工程”特色项目。而今,昔日的“黄沙滩”变成“花果川”,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新时代新征程,军地持续加强共育共荣,广泛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城连共建”“城舰共建”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军民共建活动,军地合力、军民同心共筑强国梦强军梦。
许昌舰入列以来,城舰携手大力发扬双拥光荣传统,每逢重要节日,许昌市党政慰问团都跨越千里慰问许昌舰官兵,积极为官兵解决实际困难。许昌舰官兵专程前往许昌学习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铜器舞”,积极参与地方教育,向学校赠送舰艇模型、国防书籍,开设“海洋意识讲堂”,播撒爱国强军的种子;谨记家乡人民嘱托,在执行护航和出国访问任务中,积极向世界递交许昌“名片”。
作为全国第一批城连共建单位,周口市投入600余万元,为新疆某边防连打深水井,建阳光晾衣房、室外综合训练场、文化活动中心等,极大改善了官兵生活训练条件。新打的两眼深水井,结束了官兵长达20年吃碱水的历史。连队官兵也多次与周口军地单位开展云端联欢,到学校开展国防教育讲座等活动。连队干部说:“双方就像走亲戚一样,越走心越近。”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军民共建联系点700余个,以我省省辖市命名的海军舰艇达13艘,共建单位开展常态化互访互动、共建共育活动3万多次,参与人数达千万人次,河南人民与边海防官兵同呼吸、心连心。
双拥潮涌千帆竞,军民同心万象新。回首往昔,中原儿女奋力书写双拥答卷,收获满满;展望未来,河南将继续秉持赤子之心,谱写新时代军民团结的壮丽篇章,为强国强军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