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关联民生福祉与社会安定。南阳市宛城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以汉冶街道老庄社区为核心试点,聚焦老旧小区矛盾频发、专业力量薄弱、居民参与度低三大治理痛点,创新构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模式,依托“邻里温度计”项目打造“预警-干预-自治”全链条治理体系,不仅破解了基层“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宛城样板”。
一、精准破局:锚定痛点,构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路径
老庄社区作为宛城区典型的村改居社区,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涵盖2个自然村、20个小区、3.21万居民。其中老旧小区占比超60%,城市化进程中治理矛盾日益凸显:一是矛盾问题高度集中。从信访、12345热线及报警记录分析,物业纠纷(充电桩安装、车位费争议等)、噪音扰民(工地施工、直播声响等)、文明养宠及公共区域占用问题,占社区矛盾总量的70%以上,复发率高达35%。二是纠纷化解成效不足。社区78名居组干部每月需处置120余起纠纷,但因“人手有限、专业薄弱、手段单一”,矛盾化解多停留于“临时安抚”层面,居民满意度长期低位徘徊。
针对此现状,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汉冶街道、老庄社区经多轮调研论证,确立“专业力量注入+群众力量激活”的核心路径:引入南阳市太和社工服务中心(简称“太和社工”),协同社区培育孵化本土化志愿服务队伍,将专业方法转化为居民可操作、能持续的治理能力,破解基层治理困局。
二、深度实践:构建“三级干预体系”,实现矛盾化解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在区委社会工作部统筹指导下,老庄社区联合太和社工推出“邻里温度计”项目,以志愿服务为核心载体,构建“专业社工引领、志愿服务主力、居民自治收尾”的三级干预体系,形成高效治理闭环。
(一)一级预防:“楼栋温度员”筑牢矛盾“第一道防线”
从社区党员、热心居民中选拔15名志愿者组建“楼栋温度员”队伍,明确“每日巡查、动态标记、即时上报”三大职责:每日对责任楼栋的公共设施、邻里互动情况进行巡查;通过“绿色(和谐)、黄色(预警)、红色(紧急)”三色“温度贴”,在单元门口实时标记矛盾状态;太和社工为“温度员”配套开发了矛盾上报系统,发现问题可一键上传,社工后台实时跟进。
“温度员”还定期开展“邻里关系温度计”问卷调研,每季度组织“楼道清爽日”活动,带动居民共同清理公共区域杂物。截至目前,“楼栋温度员”已提前介入化解简单矛盾21起,将60%以上小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 ,大幅降低矛盾升级风险。
(二)二级调解:“和事佬”用“专业方法+温情机制”化解烦心事
聚焦已显现的矛盾,太和社工指导社区组建15人的“和事佬”志愿服务队,优先吸纳有威望老党员、法律从业者、心理咨询师、物业骨干等核心力量,确保调解“有公信力、有专业度”。配套开发《邻里调解三件套》(情绪安抚沙盘玩具、调解话术指南、法律依据速查卡),赋能志愿者“会调解、能调解”。
创新“流动茶桌议事会”机制,将调解现场移至纠纷发生地(小区广场、单元楼下),通过“沉默茶则”(发言前为对方斟茶)缓和对抗情绪,用“131调解法”(1个当事人倾诉→3方中立评议→1项补偿行动)推动协商;签订的《和解备忘录》后续转化为社区“邻里和”主题艺术墙素材,既化解矛盾,又传递和谐理念。该社区某小区两户居民因车位归属僵持3个月,“和事佬”运用“131调解法”,结合《法律依据速查卡》明晰权益,最终引导双方达成“错峰停车+共享车位”协议。截至目前,“和事佬”队伍已成功调解物业收费争议、养宠纠纷等28件矛盾,调解成功率超90%,居民满意度达95%以上。
(三)三级修复:“公益微项目”让矛盾双方从“对立面”变“合伙人”
针对长期积怨或复杂矛盾,项目创新推出“公益微项目认领”机制,由“公益行动”志愿队(由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组成)牵头,引导矛盾双方共同参与社区公共项目,在协作中修复关系。例如,社区两户居民因养狗噪音问题多次冲突,社工与志愿者未简单“评判对错”,而是引导双方共同认领“宠物便便屋”制作项目——从设计图纸、采购材料到现场搭建全程合作,最终不仅完成社区公共设施,还化解积怨成为互助邻里。
目前,“公益行动”志愿队已推动5起长期积怨转化为社区公共价值,完成“宠物便便屋”“老年活动角”“儿童涂鸦墙”等4个微项目,既修复了邻里关系,又完善了社区服务设施,实现“矛盾化解+社区建设”双赢。
三、长效保障:三大机制确保治理模式“可持续、能复制”
为避免项目“一阵风”,区委社会工作部从“专业赋能、资源整合、制度固化”三方面发力,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注入长效动能。
(一)梯度赋能机制:助志愿者“会服务、能成长”
实行“社工驻点→中期督导→后期顾问”三阶赋能:前期,社工每月开展1次专项培训,内容涵盖沟通技巧、情绪管理、法律常识等;中期,社工每周2次现场督导,帮助志愿者解决调解难题;后期,社工转为远程顾问,每月1次线上会议答疑,持续提升社区自主治理能力。
(二)资源联动机制:保志愿服务“有支撑、有活力”
推动“五社联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深度融合:链接宛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三派单”机制(普通矛盾派单至社区律师、涉法涉诉派单至法院速裁庭、重大风险派单至区综治中心);联合社区内商家推出“和解能量包”(理发券、早餐券),奖励成功调解案例;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室等场地,为志愿服务提供固定活动空间,破解“无场地、无资源”难题。
(三)制度固化机制:令自治成果“能延续、可推广”
指导社区将“公约之星”评选、“善治银行”积分(志愿者参与服务可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纠纷责任方通过参与服务消除负面影响)等做法纳入《老庄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并建立“社区调解智库”,链接退休法官、律师提供公益咨询,确保模式脱离社工后持续运转。目前,社区已自主处理矛盾16件,自治能力显著提升,物业投诉率较项目启动前下降40%。
四、未来展望:从“试点样板”到“宛城解法”,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既发挥专业社工的“精准导航”作用,又激活居民的“主体动能”,推动基层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转向“大家议、一起干”。
下一步,区委社会工作部将总结“老庄经验”,联合更多专业社工机构,培育本土化志愿服务队伍,推动“邻里温度计”覆盖更多小区,筑牢基层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同时,加大社工人才培育力度,深化“五社联动”机制,推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成为宛城基层治理的“通用钥匙”,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源:宛城区社会工作部)(责编:朱志傲)(监制:王丽)(总监制:邢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