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职教园区皇路店镇朱庵村,曾经让农民头疼的花生秧如今成了 "香饽饽"。当地创新建立的 "花生脱果 – 秧秆加工 - 饲料外销" 产业闭环,不仅破解了秧秆焚烧难题,更趟出了一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
4 月 7 日上午,一辆能够载重 20 吨花生秧饲料的货运卡车停靠在朱庵村草料场,一袋袋粉碎后的花生秧装满车后,即将跨越千里,成为宁夏肉牛养殖场的优质饲料。在这个占地30亩的草料加工场内,十余个农民工正忙着装袋、装车。完成摘果、粉碎、分拣阶段任务的摘果机、风选机、传输筛选机静静地停在场地上,场地的另一边,堆积着200吨等待粉碎的花生秧。
这些花生秧,是去年秋季周边村民们运送过来的。他们将收获的花生秧果送来用机器自动脱果,而花生秧则留在这里。据草料场负责人介绍,脱果一律免费,为群众减轻负担,同时帮助群众处理掉废弃的花生秧。而花生秧经过粉碎及除尘处理后,卖给养殖场。这形成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一举多得,既方便了群众,又利用环保的方式处理掉了废弃的花生秧,杜绝了焚烧带来的隐患和大气污染,同时还带动了农民工就近就业。
"过去村民收完花生,要么焚烧要么堆在路边,既污染环境又存在消防隐患。" 草料场负责人陈大朝介绍,自2017年开始,他投资引进自动化脱果设备和饲料加工机械,尝试推出 "免费脱果 + 秧秆回收" 服务。村民只需将带秧花生运到加工场,机器自动完成脱果作业,脱粒后的花生秧则统一回收处理。
经过几年的尝试,这种 "零收费" 服务逐渐赢得周边农户的青睐。据统计,2024年秋收季,朱庵村及周边六七百亩花生全部采用这种收果方式。比起人工摘果,大大缩短了时间,也减少了储存风险。更令人欣喜的是,草料场在繁忙时,可以吸纳20多名村民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朱庵村草料场负责人陈大朝:为了解决周边群众花生摘果和花生秧处理难题,我开办了这个草料加工场,免费为群众摘果,同时将花生秧进行粉碎处理,作为牛羊饲料,进行废物利用。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解决了花生秧的处理问题。
简评:朱庵村的探索,正是南阳职教园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国家 "双碳" 战略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将秸秆从"环境负担"转化为"生态财富"。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实践,不仅守护了蓝天白云,更在乡村振兴画卷中添上了一抹盎然绿意。
职教园区新闻中心 拍摄:许春 马荣飞 撰稿: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