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八月盛夏,暑气正盛,南阳职教园区皇路店镇的田间地头与街巷厂区已悄然开启 “花生时间”。种植户忙着采收晾晒,经营者奔波收购加工,一颗颗饱满的花生,正成为当地农户增收、乡村振兴的 “黄金颗粒”。
8月19日,骄阳似火,地面被烈日炙烤得发烫。南阳职教园区任营村种植户王胜正弯腰将刚采收的早花生均匀摊开在晾晒场上,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浸湿了衣衫,却挡不住他脸上的笑意。
“现在村里多数农户的花生还没到成熟期,我种的是地膜花生,成熟时间能提前不少,这不,已经全采收完了。” 王胜一边翻着花生,一边介绍。
今年雨水偏少,本是农业生产的 “不利因素”,但得益于南阳职教园区张湾水库稳定的水源供应,王胜的 8 亩花生田并未受太大影响。“亩产差不多能有800斤到900 斤,算下来,比种玉米的收益强多了!” 话语间,王胜难掩丰收的喜悦,也透着对选择种植地膜花生的庆幸。
事实上,皇路店镇并非传统的花生主产区,但当地群众凭借敏锐的市场思维和敢闯敢试的创新经营能力,硬是在这片土地上闯出了一条花生产业发展路。如今,走进园区中心街道,各类花生米购销加工厂、专业合作社鳞次栉比,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与农户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繁忙景象。而在周边的花生摊晒场上,更是别有一番壮观 景象—— 成片的花生铺满场地,从近处延伸至远方,金黄的颗粒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一眼望不到边际,仿佛为大地披上了一层 “黄金毯”。
在众多忙碌的身影中,一对夫妻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顶着酷暑,在晾晒场上有条不紊地翻晒着花生,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滚落,而他们的两个孩子,因为无人照顾,也被带到了劳动现场。“这些花生不是我们自己种的,是从湖北收回来的。” 丈夫擦了擦汗说道,湖北的花生成熟时间比当地早,他们便和村里不少人一样,两两结伴、开着货车远赴湖北,走街串巷收购花生。“两天跑一趟,一车能装万斤左右,拉回来先晾晒,再到加工厂进行脱壳、分级,最后卖给收购点。”
据了解,在皇路店镇,像这对夫妻一样投身花生收购的人不在少数——或是兄弟搭档,或是亲戚结伴,每人都怀揣着 “靠双手挣钱” 的朴实想法,奔波在收购与加工的路上。“只要肯吃苦,不怕脏、不怕累,靠着收花生就能挣到实实在在的钱!” 一位正在卸车的农户笑着说,简单的话语里,满是对生活的底气与期待。
简评:小小的花生米,早已不是简单的农作物,而是成为了园区皇路店镇的一项重要产业。它串联起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不仅让当地农户的腰包越来越鼓,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在田野间书写着 “小产业撬动大发展”的生动篇章。
职教园区新闻中心:乔峰 许春 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