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奋进路】淅川:蹚出绿色脱贫路径


记者 淅川县融媒体中心

2021-08-31 来源:淅川县融媒体中心

聚力攻坚结硕果,砥砺前行奔小康。回望走过的脱贫攻坚历程,淅川步履铿锵,收获满满。

淅川县曾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集山区、库区、移民区于一体,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脱贫路径窄。

1.jpg

面对特殊的县情,淅川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倾全县之力,调动一切资源,强化精准施策,从绿水青山中走出生态脱贫路。“短中长”产业发展模式被评为“大国攻坚、聚力扶贫”全国十佳优秀扶贫案例写入焦裕禄干部学院教材;党建扶贫、短中长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特色做法先后6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脱贫攻坚综合评估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

“三线”结合,打造脱贫致富恒业

金秋时节,马蹬镇寇楼村京津源大闸蟹养殖基地又迎来了大丰收。“这几年,我这大闸蟹卖得火爆,市场价稳定在每斤120元以上。”日前,京津源大闸蟹养殖基地负责人寇元钦兴奋地告诉记者。

2.jpg据了解,马蹬镇京津源大闸蟹养殖基地年产大闸蟹11万公斤,基地有近1000人从事以大闸蟹为主的无公害淡水水产品养殖业和乡村度假休闲旅游业,年户均增收18000元;通过原料收购、用工、农产品流通等环节,间接带动周边农户350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

马蹬镇京津源大闸蟹养殖基地是淅川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淅川县结合特殊的区位,创新产业扶贫思路,探索走出了一条“短中长”相结合的绿色脱贫攻坚路径。短线产业主要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大闸蟹等“短平快”产业集群,确保短期可脱贫;中线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杏李、大樱桃等生态林下经济套种产业集群,确保中期可致富;长线依托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确保长远可持续小康。

河南仁和康源农业公司种植的突尼斯软籽石榴,是石榴中的高端品牌,市场售价每公斤高达20至30元。小小的一棵石榴树,经济效益显著:土地流转,让群众有了地租收入,同时,当地贫困群众还可以在基地就近务工,赚取收入。截至目前,全县生态林果面积达到38万亩,林下套种面积超过50%,基本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受益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3.jpg

短中线产业让贫困户的腰包鼓了起来,“长线”产业让贫困户的未来可期。

围绕“长线”产业,淅川县以丹江湖5A级景区创建为载体,依托丹江口库区环库路串珠成线,着力打造环丹江湖生态旅游圈,让群众在生态旅游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大石桥乡横沟村作为淅川县首批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试点村,充分尝到了甜头。2018年5月,在淅川县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横沟村高标准建成了凤凰古寨旅游度假村。凤凰古寨里的300余亩四季花海和采摘林果业,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贫困户顺势在村里开起农家乐、农家森林宾馆、乡村超市等,拓宽了脱贫致富路径。

淅川县“短中长”三线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水质保护、群众脱贫和企业获利多赢,真正为贫困群众打造出了脱贫致富的“恒业”。

易地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

“小区里就有工厂,出门就是学校,钱挣了,家庭也照顾了。”8月30日,易地搬迁到上集镇光明社区的原仓房镇磨沟村贫困户王芳高兴地说。

王芳一家六口人,家庭负担重。在老家的时候,为了生计,她和丈夫常年在江苏打工。2017年10月,她家易地搬迁至上集镇光明社区,王芳听说新家离县城工业园区很近,就回到老家就近务工,既补贴了家用,又照顾了家庭。

4.jpg

王芳家的变迁缘于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实施。2016年,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淅川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来抓,率先启动、规范推进。

为激发贫困群众易地搬迁的积极性,淅川县坚持“积极稳妥、尊重意愿、分类施策”原则,对贫困户集中搬迁安置实行“三靠近”,即靠近产业集聚区、靠近产业基地、靠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区域,确保贫困户迁得出、有收入。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该县立足县情实际巧打“组合拳”,把易地搬迁与生态旅游、企业解困、房地产去库存、等相结合,实现一举多赢。

以人为本是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成功的另一个“法宝”。淅川县统筹考虑易地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对于搬迁进城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淅川县实行“四优先一优惠一扶持”政策:优先组织适龄劳动力劳务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优先安置城市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在县内有用工需求企业就业,优先给予小额创业贷款支持。对县内企业接受搬迁安置对象就业的,依据政策予以税费优惠。扶持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发展,拉动搬迁群众通过到企业和合作社参与经营及务工增加收入。

5.jpg

近年来,淅川县累计投资11.6亿多元,建成集中安置点37个,易地扶贫搬迁房屋5110套,安置群众19813人,占南阳市40%、占全省1/13。2018年10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到淅川观摩,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领导的肯定。

兜底保障,确保特困群众同步小康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在制衣扶贫车间每月3000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到家里,不仅脱了贫还有了积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前,盛湾镇盛和社区居民张峰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6.jpg

张峰是淅川县就业扶贫稳增收政策的受益者之一。脱贫攻坚以来,淅川县坚持“造血”“输血”两手抓,将兜底保障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摆在脱贫攻坚工作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返贫、防新贫、稳脱贫。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分类施策,完善就业、健康、“四集中”等社会保障,筑牢贫困群众民生底线,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就业扶贫稳增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取免费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安排公益岗位、实施务工奖补等办法,推动贫困劳动力有序输出,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全覆盖,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近几年,全县青壮年贫困劳动力输出规模年均5000人以上,务工奖补资金发放超过2000万元,累计开发护林、护水、保洁等“六员”公益岗位2万个左右。

7.jpg

健康扶贫兜得住。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慢性病服务等政策,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建立重大疾病“村医排查、乡镇卫生院访视、县医院集中救治”三级救治体系,救治率达90%以上。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改造或新建,全面配齐诊疗设备与医护人员,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名合格村医。

“四集中”保民生。淅川紧盯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无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和高龄独居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等特殊贫困群体,采取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卫生机构集中治疗康复、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的“四集中”兜底保障模式,健全了“住、医、管、护”一体化保障体系。

完善的兜底保障政策,织密了贫困群众脱贫网,有效确保了特困群众和全县人民一道同步小康。

8.jpg

当前,淅川县在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正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编制乡村发展规划,培育示范样板,以示范村打造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同时,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动软籽石榴、杏李、香菇、迷迭香、奶山羊养殖等主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以国家和省级果药现代化产业园项目等为支撑,加大扶持力度,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逐步做优特色产业,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以生态旅游为引擎,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民宿、星级农家乐,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步伐。

眼下,行走在淅川大地,只见道路两旁绿意葱茏,田野里瓜果飘香,丹江河畔“海景房”式村居错落有致……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相关推荐